在全球債券市場動蕩加劇之際,中國巨額海外資產的安全性再次引發關注。
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昨日表示,安全性是中國外儲投資的首要原則,多元化則是主要經營原則之一,在經營外儲時,要避免“表面多元化”和“追漲殺跌”的行為。
美債歐債風險幾何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1974.91億美元,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對中國外儲的凈值產生重要影響。
外匯局昨日表示,外匯儲備的性質決定其要按照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進行經營管理。安全是首要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外匯局關于中國外儲表態的時點頗為微妙——當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上限的僵局仍未解開,而歐債危機的影響也在持續發酵。
美國方面,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人之間為調高債務上限而進行的談判已進入關鍵時刻,距避免美國債務違約的最后期限——8月2日僅剩不到兩周時間。在大西洋彼岸的歐洲,情勢更加危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月19日警告稱,若不迅速應對,歐洲的債務危機可能對全球造成重大沖擊。IMF呼吁歐元區領導人擴大區域救援基金規模,并重新調整銀行資本。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王家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盡管美國債務上限的僵局仍在繼續,但美國國債出現違約的概率很低,“歷史上看,美國國會關于債務上限的僵局都是在最后打破的。”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的看法則比較悲觀。這家評級機構14日表示,鑒于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償債能力的諸多因素將持續惡化,如果觀察期內仍未出現重大改變,大公國際將適當下調美國的國家信用等級。2010年11月,美聯儲宣布實施第二輪量化寬松(QE2)政策時,大公國際曾將美國的信用等級下調至A+,展望為“負面”。
外匯局昨日表示,希望美國政府采取政策措施增強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心,維護投資者利益。
事實上,歐洲的情況更堪擔心。野村證券在最新的《全球經濟監測周報》中表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比其預期的更加嚴重。該機構預期歐元區相應國家的主權債務重組會更早進行,“盡管相信這不會引發明確的債務扣減,但仍可能讓投資者蒙受凈現值損失。”
中國在美債和歐元區債券上配置了大量資產。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5月末,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約為1.16萬億美元,約為中國外儲余額的1/3;至于中國持有的歐元區債券,雖然權威數據尚不可得,但據渣打銀行2010年的估算,歐元資產可能占了中國外匯資產的25%,而在歐元資產中,歐元區主權債券占絕大部分。
若渣打的數據可靠,那么中國約六成的外匯儲備被用來配置了歐美的主權債券。
多元化投資掣肘
六成外儲配置了歐債和美債,集中度風險不容忽視,外儲投資多元化改革是長期目標,但短期推進卻多有阻礙,外儲規模巨大、可選資產有限、政治因素均是障礙。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今年初曾表示,外儲規模太大不利于進行有效管理,“很多市場是比較小的,一進去以后就把這個市場塞住了,這個市場就轉不動了,池子太小魚太大。去年投資韓債和日債都是這樣。”
在投資多元化的選擇上,有學者建議在現有的機構設置下,改進外儲的投資策略,其中增加投資實物資產規模——例如黃金、大宗商品等的呼聲最大。
外匯局認為,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較大,市場容量相對有限,交易和收儲成本較高,此外外儲投資組合中已包含與之相關的投資,國家還有專門的機構在從事大宗商品收儲等相關工作,與外儲投資已形成互補。
外匯局還表示,由于中國居民和企業對黃金、石油等的消費量非常大,外儲直接大規模投資于這些領域,可能會推升其市場價格,反而不利于中國的居民消費和經濟發展。
此外,購買資源類大宗商品,政治因素的阻礙也不容小視。外匯局局長易綱曾表示,牽扯到資源、土地,各國政府都是非常謹慎的,“不是說投資什么、開采什么,就可以把東西自由地拉回中國。”
貨幣管理部門已經在考慮給外匯局“減負”。央行行長周小川4月份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央行考慮一些新投資機構、嘗試新的投資風格和領域,這一方向是確定了的。據媒體此前的報道,央行打算按專業分類成立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包括能源基金、貴金屬基金等。
來源:中證網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