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無去處,靜下心來好讀書。就讀書問題,我曾專門談過一次,主要講了讀書的原動力問題,談到了讀書很苦、讀書很累、讀書很難,但讀書也是快樂、也是幸福,根本原因是主動讀書還是被動讀書,即要解決好為什么讀書的問題。要做到為求知而讀書,讀有所得;為修身而讀書,讀有所循;為工作而讀書,讀有所用;為生活而讀書,讀有所樂。同時還講了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做到學與思、學與錄、學與寫很好地結合起來,不但眼睛要勤,腦子要勤,筆頭也要勤,特別要聯系實際,善于思考,勤于實踐,學以致用。
人生有涯,知識無涯,可讀的書很多。對于一個領導干部來說,要多讀書、廣讀書,但也不是什么書都要讀的。人的精力、時間和所涉及的范圍都是有限的,是不可能什么書都讀的。我的體會是,作為一個領導干部,從職能責任出發,有六個方面的書是必須要讀的。
一、多讀哲學,辯證唯物
哲學是智慧的學說,是讓人聰明的學說。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應讀點哲學方面的書,以提高自己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個領導干部,更應該多讀些關于哲學方面的書籍,以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們的認識論、方法論,都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之上的。我們說老祖宗不能丟,就是馬克思主義不能丟,在這個主義里邊,最為關鍵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念不能丟。我們常講要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來看待問題、處理問題。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論著,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結晶。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中華文化的根基上來實踐馬克思主義,這就必須要學習中國的優秀文化,特別是中國的傳統哲學,并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深刻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理論成果。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二、多讀政治,頭腦清醒
政治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從讀書角度談政治,主要就是加強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的學習。我們現在經常講兩句話,就是要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但怎樣統一,怎樣凝聚?簡要說,就是要統一到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上來,凝聚各方面的力量為實現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而奮斗。這是黨的紀律,也是黨的原則,是我們黨實現統一領導,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完成各項任務的保障。而要很好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準確把握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并能堅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貫徹實行。只有學習好,才能貫徹好、落實好。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把力量凝聚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各項要求上來。我們不僅在日常工作中要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在對重大問題的處理上更要體現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只有學好了,才能頭腦清醒、站穩立場。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例,我們的個別同志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糊涂的認識,其實,通過學習不難發現,我們黨政治體制改革的立場、觀點是非常明確的,其關鍵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很好地做到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三、多讀歷史,心靜眼明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知識是歷史的總結。讀書不能不讀歷史。毛主席說過,“讀歷史是智慧的事”,讓“智慧指導沖動”,就能少干點傻事蠢事。“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現實的經驗可以說服人,歷史的經驗同樣可以說服人,歷史里有可供今天人們借鑒的經驗。分析研究歷史現象,就是通過歷史現象來揭示、認識和把握規律,不但易于人們相信和接受,而且更能發揮教育人的作用。毛主席還說過,“馬克思主義者是善于學習歷史的”。馬克思、恩格斯也曾認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尊重歷史,學習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找到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性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所有的共產黨人應該具有的思想品質和優秀傳統。
歷史是一面鏡子,多讀史書,可以知興替、明榮辱、辨對錯、析是非,汲古鑄今,揚善抑惡。例如,唐太宗在《帝范·審官》中專門談了如何看待人才、識別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觀點。他的“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的觀點,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正如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中所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古今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四、多讀法律,知規守正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們黨提出,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就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不僅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且還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我們強調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其目的就是要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制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我們還強調要以德治國,做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一,目的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
我們要建設法治社會,作為這個社會的管理者,首先要知法、守法,然后才能做到更好地執法。不知法、不懂法的人是執不好法的。我們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法律條文,而且還要知道建立一個法治社會所必要的各種條件。要知道法是干什么的,怎樣去立法,怎樣去執法。古代“法忌煩苛治貴清約”的觀點很值得我們去思考。還要弄懂法治和禮治的關系,法與理、法與情、法與人的相互關系。政者正也,就是為政必須做到公正、正義、正人、正己,要講公理、講公道、講正義、講正氣。只有正了,才有可能把這個社會管理好、建設好,人民才能信服。
五、多讀科技,自覺主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國家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智力資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調控能力,表現為對知識產權的擁有、運用能力。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帶動社會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努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和保持發展的主動權。
作為一個領導干部,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寬廣的世界眼光,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定不移地貫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針,研究制定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把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同時我們還要學習科學技術,掌握科學技術,始終掌握發展的主動權。領導干部學科技,并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學習一門科學技術,而是要學習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發展趨勢、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便于我們把住大勢、掌握主動,更好地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
六、多讀文學,修身養性
文學藝術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文藝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鼓舞士氣、陶冶情操、鍛造意志、修煉品質。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是座巨大的寶庫,它是精神的能量、思想的凝聚、理論的結晶、知識的儲藏。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藝術的欣賞,而且是社會的寫照、歷史的反映、情感的宣泄、意志的升騰。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文學作品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不亞于甚至還高于一些普通理論作品所發揮的作用。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文學題材多種多樣,文學內容無所不包,文學思想豐富多彩,為政者不能不知文學藝術,不能不讀文學作品。從知識來源上來說,文學藝術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思想教育上來說,文學作品更為形象生動、更能打動人心;從修養鍛造上來說,文學藝術更為直觀易受、更能引發共鳴。一部《三國演義》,使忠義的思想道德流傳千古,并使眾多歷史人物活躍至今,并影響著人的思想行為。當然每個時代人們對“忠義”的理解并不相同。蘇東坡是中國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影響力很大。《前赤壁賦》中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幾句話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現在也都是應該記取的。所以,讀書不可不讀文學作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偉大的文藝作品;我們做好工作,提高水平,也需要豐富的文藝滋養。我們的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應該多讀一些文學作品。
來源:《黨建》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