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它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生產者。
從統計數據看,2013年1-10月份我區CPI累計上漲3.4%,高出全國0.8個百分點。其中,1-10月份CPI同比漲幅分別為2.1%、2.8%、2.4%、2.8%、3.4%、3.9%、4.0%、4.4%、4.3%、4.3%,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9、10月份同比漲幅在31個省區中最高,也是全國唯一一個物價處于“4”時代的地區。物價上漲,成為當前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問題。
物價上漲給城鄉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同比和環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為同比和環比兩個指標,這是按照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的結果。與上一統計段比較,例如2013年2月份與2013年1月份比較,叫環比。與歷史同時期比較,例如2013年1月份與2012年1月份相比,叫同比。
一包鹽、一斤菜、一桶油、一袋面,都牽扯到老百姓最根本、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的物價上漲,給經濟運行帶來了不利影響,不僅抬高了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了居民生活支出,影響到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而且不利于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
物價上漲導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物價上漲通過影響居民的實際購買力而影響其生活水平,對居民生活形成較大壓力。民以食為天,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物價上漲對不同收入家庭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其中對城鎮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的沖擊最大,對家底微薄的農村家庭來說,更是難以承受、雪上加霜。
物價上漲導致居民財產縮水。我國是一個儲蓄大國,受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居民大部分結余收入都存放于銀行,一求安全,二求增值。但是物價的大幅上漲會導致銀行存款收益下降,一旦物價上漲率超過銀行存款利息率,出現負利率,居民存入銀行的錢不但沒有增值,反而貶值,從而導致居民財產縮水。
物價上漲導致居民消費信心下降。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肉禽蛋、鮮菜、汽油、柴油、液化氣等商品價格在高位運行,導致紙幣貶值,存款所代表的實物量減少,勢必影響消費信心和消費心理,家庭緊縮開支,精打細算,消費傾向下降,抑制了居民的購買欲望。
物價上漲后的幾年居民收入增長減緩。物價大幅上漲后,國家會采取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控制物價上漲,在控制物價和發展經濟方面尋找平衡點,抑制投資需求,控制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將影響居民收入的增長。
【相關鏈接】
財政政策:包括預算、稅收、國債、補貼、財政收入和支出。如物價上漲時,政府會減少財政支出,抑制投資需求,擴大社會總供給,從而控制物價過快上漲。
貨幣政策:包括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匯率、信貸、貨幣發行。如物價上漲時,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來提高存貸款利率,吸引老百姓存款,減少貨幣供應量,來抑制投資和消費,從而控制物價過快上漲。
客觀全面平和地對待CPI
隨著菜價、肉價一路飆升,普通百姓也開始關心起CPI來。翻開賬本,肉價、菜價都翻一兩倍了,房租也漲了兩成,可當月CPI還是個位數,不免讓人犯嘀咕:莫非統計局的數據弄錯了,要不就是造假了?近年來,關于CPI是否反映真實通脹水平的爭議一直存在。專家指出,這既不能歸咎于統計數據,也不能簡單懷疑人們的感受。不同收入群體對物價的感受不同,不同消費結構群體對物價的感受也不同,同樣,不同地區物價漲幅不一樣,居民對物價的感受還是不一樣,這既有認識上的偏差,也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居民的心里感受與國家發布的統計數據有差異,導致即使CPI數據準確,公眾的信任度也較低,這是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