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助農戶編織一條紐帶
高原云南歷來積蓄著突破封閉的沖動,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至今回響著云南人通江達海的探索足音。而今,生機勃發的七彩云南的獨特魅力,更加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隨著橋頭堡戰略的實施,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西部地區重要的外向型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的定位,使開放云南站在一個全新的發展高地上,同時賦予高原特色農業鮮亮的開放色彩,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拓展空間。
優勢與潛力并存,機遇與考驗同在,市場化、開放型,成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跨越的強大引擎。
讓龍頭舞動一臺大戲
這是一條蜿蜒上行的曲線,一個富含商機的信號——近年來,云南的特色農產品外銷漸呈走高趨勢。去年,全省農產品出口額超過1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9.2%。在出口農產品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東盟市場,七成以上來自蔬菜、煙草、花卉、野生菌等特色產品,其中蔬菜出口額達10.3億美元,穩占農產品出口的鰲頭。
每一個外向型農產品的背后,都離不開龍頭企業的支撐與帶動。僅“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昆明晨農綠色產品有限公司一家企業,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全省各地建立蔬菜生產基地10萬多畝,年生產加工蔬菜達20多萬噸,帶動8萬多戶農戶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該公司生產的西蘭花、西生菜、西芹等160多個產品,在國內大中城市熱銷的同時,還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阿聯酋、日本、韓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去年實現蔬菜出口創匯1200萬美元。
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主體,既是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帶動千家萬戶農民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載體與平臺,也是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和農業產業化最主要的發展模式。到2011年,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410戶,實現銷售收入872.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種植面積達4500萬畝,飼養牲畜6400萬只,帶動1170萬農戶實現收入309億元,同比增長20%。
龍頭雖然舞起,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很低,遠不足以奏響唱紅現代農業這臺大戲。云南省的龍頭企業數量僅占全國的2.4%,億元以上龍頭企業僅占全國的0.9%;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38%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農產品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低,龍頭企業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帶動輻射能力不強,仍然是云南省農業的一個基本表征。
山門敞開,重彩拋頭。進一步圍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一主線,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擴大其輻射和帶動作用,無疑是云南省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激發高原特色農業全新活力的關鍵之舉。
助農戶編織一條紐帶
攀越云嶺曲折的山路,離不開心手相牽的互助;高原悄然萌動的能量,更需要因勢利導的聚合。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主力軍是廣大農戶。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農業的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程度一樣,是農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沒有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就不可能有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的產業化,更不可能真正做強云南的高原特色農業。
“云菜雖然兩年前便成為全省最大宗的出口農產品,但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不到30%。”云南蔬菜產業協會秘書長吳光輝說,全省絕大部分菜農的生產經營模式,仍處于傳統的小農式封閉生產經營狀態,由此帶來產銷脫節、標準化生產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和綜合效益不高等問題,導致蔬菜產業始終大而不強乃至大起大落。
對此,昆明晨農綠色產品有限公司感同身受:現在世界各國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要求農產品基地實行備案制已成慣例。但龍頭企業面對的是千家萬戶,而且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素質較低,企業要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控制,實在是難上加難。眼下不少龍頭企業更傾向于向農民租地,由公司直接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這樣更容易保證生產標準和實施質量控制。
面對一盤散沙,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對接與產業化基地建設,往往困難重重。云南紅梨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舒群說:“在云南搞農業投資,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小農生產集中度太低,公司不得不直接面對一家一戶農民,要與農民構建一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實在太難了。如果農戶有一個自我服務和自我約束的組織,龍頭企業通過這個組織與農民聯結起來就容易多了”。
相關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云南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雖然已經發展到4500個,但僅占全國的2%左右,而且專業化服務能力弱、組織形式較為松散、凝聚力和號召力不強等問題突出。只有進一步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積極支持和鼓勵農民興辦和加入各種經濟組織,以及引導龍頭企業創辦或領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讓分散經營的農戶通過合作方式聯結起來,組成緊密型的經濟聯合體,才可能讓云嶺深處星星點點的閃爍,凝聚成千萬道耀眼的七彩霞光。
為產業筑牢一道保險
耕地利用、山區開發、生態保護、農民就業、扶貧增收……今天的“三農”問題現實而滯重。弱質的基礎產業、稚嫩的高原特色農業,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各方面的扶持和保障。
在一些行業協會、龍頭骨干企業和鄉村調研,我們深深感受到,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確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讓特色產品源源不斷走出大山,絕非輕而易舉,它意味著我們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現實課題,攻克一個又一個有形無形的難關。
——各種生產要素弱小離散且相互脫節。以品種研發為例,科研與推廣相互脫節現象十分嚴重。由于缺乏自己獨立而完善的種苗研發和推廣體系,必然直接制約發展特色突出、地域色彩濃郁的高原特色農業。
——市場流通體系落后及現代物流體系缺失。受此影響,全省蔬菜流通損耗率高達40%左右,造成每年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新海豐有限公司羅非魚養殖已發展到年產26萬噸、年銷售額30多億元的規模,其產品經加工后全部出口美國和歐盟,但由于飼料等農資流通環節太多,僅每噸飼料就得增加500多元額外成本,不得已籌建自己的飼料廠。
——農業開發“融資難”和“風險大”。目前蔬菜生產已由傳統的保鮮初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但云南省蔬菜深加工技術及蔬菜新產品的研發力量還很薄弱,研發費用及生產設施投入資金較大,農業企業投資成本較高而且融資困難;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風險很高、以高投入高產出為特點的現代農業,倘若沒有健全的保險庇護,公司和農戶隨時都可能傾家蕩產。
社會化大生產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云嶺高原,農業生產要走出綜合效益低下、小而全和封閉式生產經營的困境,必須進一步夯實產業要素和延伸產業鏈,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從產前的種苗研發、信息收集和產品規劃,到產中的標準制定、技術培訓和農資采購,再到產后的包裝保鮮、物流運輸和市場營銷,每個環節都有專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撐。只有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最終建立一個貫穿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涵蓋科技、金融、信息、物流、裝備、質量安全等服務要素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高原特色農業才可能真正“特”起來“強”起來,引領廣大農民群眾走出大山,到區域化、全球化的大市場中去放手搏擊。
高原大山是生存之基,是財富源泉,也是民心依靠。對云南這樣一個農業基礎薄弱、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后發省份而言,尤其需要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加大各種產業扶持與政策補貼。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站在統籌城鄉發展,協調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高度,強化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千方百計為農業營造更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傾注深厚的感情,盡心盡責為廣大農民群眾辦實事、謀福祉。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出路就在腳下,走出大山是坦途!(徐體義 朱紹云 張銳 熊燕)
來源:云南日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