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炒作者要炒作鹽,而不是其他呢
全國多地出現群眾排隊搶購食鹽的現象,并有蔓延趨勢。初步調查了解的情況看,市民主要擔心兩點:一是受日本地震和核輻射影響,擔心吃的食鹽會遭污染;二是炒作者利用危機散布謠言,導致消費者擔心食鹽庫存不足,近期會大幅漲價。
控制原鹽成本低
以山東為例,年產原鹽2000萬噸(其中單濰坊年產原鹽1500萬噸)日產量原鹽54790噸/左右,按照目前原鹽市場價格300-315元/噸(含稅)左右計算,買存一周的產鹽量,炒作者只需1.1億左右就可把山東原鹽買斷,而完全掌握中國北方海鹽價格形成中心—山東的原鹽市場定價權,對于一些地區和儲備量小的商店都有非常大的影響。與存菜、存銅、存天然橡膠、存溴素相比,資金占用率低,利潤空間巨大,非專業人士、普通炒作者也可進入操作,而且與存菜相比,存鹽優勢明顯。蔬菜易腐爛變質,交易時間比較集中,而且市場交易價格極不穩定,風險越來越大。而原鹽不變質、不風化、不腐爛、易保存、沒有特大自然災害或不可抗力因素,存鹽是最安全可靠的,安全系數很大。
回報率高
按山東兩堿企業產能,能用原鹽1800萬噸,山東產量為2000萬噸,僅多出200萬噸。而作為中國兩堿行業重要基地的河北、遼寧、天津已嚴重缺鹽,河北缺口為150—200萬噸,遼寧缺口200萬噸,天津缺口100萬噸。因與山東地域相近,這些地方用鹽首選是從山東調鹽。從2007-2008年、2009-2010年兩輪鹽價跌漲來看,峰底平均鹽價為90元/噸,峰高鹽價為350元/噸,差價高達260元/噸之巨。據調查,這論炒作如果成功的話,那么一噸可以漲價到500—600元/噸,炒作者可以輕松轉到100%的利潤。
其實中國鹽的產能達到8000多萬噸,食鹽一年銷量只有800多萬噸,其余基本用于工業生產,不管從產能還是產量來說,中國都完全有能力保障食鹽供應,儲備鹽量更是高達5年之久,所以短期炒作導致缺貨現象。
○有此一說
浙江游資 先買鹽股票再搶鹽還散布謠言?
昨日,一場幾乎席卷全國的搶鹽風潮上演。搶鹽風源自何處?有人士指向了股市,指向了擅長在市場上興風作浪的浙江游資。
昨天早上9點25分,滬深股市開盤,云南鹽化(002053)就漲停。而在此前一天稍晚時候,浙江等地民眾已經開始搶鹽囤鹽。于是,網上出現這樣的“江湖傳言”:“浙江游資周二周三在股市大量買入云南鹽化(002053)等個股,并在收盤后到浙江各地搶鹽,隨后又散布謠言,周四游資將云南鹽化拉至漲停大幅獲利。”該傳言感嘆:“之前有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現在終于有了鹽王爺。”言下之意,這波搶鹽風又是游資搗的鬼。
深圳證券交易所在昨天下午股市收盤后發布的信息,似乎印證了上述江湖傳言。深交所公布的云南鹽化買入前五名證券營業部中,第一、二、三、五名均為浙江的營業部。
熟悉證券市場的成都私募操盤手劉先生認為,上述營業部多為游資云集之處。云南鹽化被游資提前布局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相關部門沒有做出回應,所以也無法確定。而東興證券成都錦東路營業部分析師黃震則分析認為,并不存在浙江游資先布局股票、再搶購鹽、散布謠言導致搶鹽風、再拉高股價獲利這樣的邏輯,搶鹽與云南鹽化同時發生,更多的是屬于巧合。游資不可能在鹽上面押重金,因為中國并不缺鹽,而且鹽是國家專賣,游資押寶食鹽將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