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日),2010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省人民大會堂舉行。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出席并在會上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主持大會。省政協主席喬傳秀和省領導蔡奇、王永明、毛光烈等出席。趙洪祝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心環節;是增強發展后勁,提高綜合競爭能力的關鍵所在。
昨天,浙江省共評出2010年度省科學技術獎279項,其中一等獎26項、二等獎92項、三等獎161項;省科技成果轉化獎24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6項。與民生幸福密切相關的農業和醫衛項目較多,且水平較高。
翻開厚厚的《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公報》,我們在枯燥科學表述背后所看到的,是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2010年浙江省科學技術獎的獲獎成果大部分是應用研究與產業化項目,其中技術開發類、發明類、工程類項目占到了總獲獎數的近三分之二。
這些成果,都是圍繞浙江省重點產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共性技術和重點、難點問題,組織科技攻關取得的成果,具有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與人民生活和健康密切相關的農業和醫衛項目數量較多且水平較高,僅在省一等獎中就占了三分之一多。
以浙江大學為首的高校依然是浙江省最主要、最強大的知識創新源和技術進步推動器,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產學研合作日益加強。26項省一等獎中,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有18項,占比高達69.2%,其中浙大就占了10項。
而在279項省科學技術獎中,企業獨立承擔或參與完成的有176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有100項,分別占了獲獎項目總數的63.1%和35.8%。這表明,浙江省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已在我省逐步形成并發揮重要作用。
在279項省科技獎獲獎項目中,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員牽頭或參與研究、攻關的人次占總人次的73.1%。而在省一等獎第一完成人中,55歲以下和50歲以下的項目主持人占比分別達到76.9%和61.5%,已占據主導地位。
獲一等獎的陳剛,他年僅31歲,但在研究光與原子強耦合條件下的奇異多體量子態及其操控和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物理學頂級刊物發表論文10篇。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