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準備開個Party,給朋友們發了請柬,收到的回信大都寫著:"I would be there with bells on." 這一句話弄的我不知道他們是來還是不來,是不是都要送我一個鈴鐺(bell)。
With bells on 最普通的用法是用于非正式場合,意思是渴望做某事,準備玩個痛快(early; ready to enjoy oneself)。
如果請柬的回信上寫著I'll be there with bells on,那么回信的人不僅僅是期盼著某一場合(通常是聚會)的到來,同時還要為活動助興,貢獻自己的節目,讓大家感到盡興。
With bells on的用法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多數情況下它的用法已經固定化、格式化,可以說已經成為社會禮儀用法的一部分,并被廣泛應用于回復喜慶活動的邀請。使用這個短語意在向主人保證被應邀人屆時肯定會到場并確信活動會搞得氣氛熱烈。而且with bells on 前面也一定會加上一句"I will be there"或者"I would be there"。
如果你是被邀請去看電影,那么千萬別用being there with bells on做回復語;如果你收到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也千萬別回復他們"I will be there in September with bells on", 否則,一切都要被你給攪渾了。
當然了,這個句子并不是永遠都是由七個單詞組成。F. Scott Fitzgerald在他的作品《Beautiful & Damned》(1922)里使用這個句子時,就把短語最后面的介詞給拿掉了。他在這樣寫到:"All-ll-ll righty. I'll be there with bells"。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聲明:未經中國日報網站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本欄目內容。如需轉載請與本網站聯系。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