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復蘇中完成增長模式轉型
此次全球經濟危機的發生既是西方主觀的犯錯,也是全球舊經濟增長模式遇到了瓶頸。
厲以寧特別強調,中國在經濟復蘇過程要爭取實現增長模式轉型。如果經濟是V字型波動,到底后馬上起來,對于經濟轉型沒有什么作用,將來可能舊病重犯。如果別的國家經濟轉型了,中國沒有轉型,在未來的競爭中將處于被動。“所以說,寧肯下面呆的時間稍長,U字型的過渡,完成經濟轉型的過程。”美國很注意經濟轉型,一再強調還要保持世界技術的領先地位。因此,中國一定要注意,經濟不轉型的回升,基礎是不鞏固的。經濟轉型還包括擴大內需,因為即使國際經濟開始好轉,但如果他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變化,比如美國儲蓄率上升,不像以前那樣消費,對中國將來的出口還是有影響的。對于中國的長遠持續增長來說,出口是必要的,投資也是必要的,但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以后,將帶來長遠的增長機會。
厲以寧同時指出,經濟轉型的主體是企業,政府起的是規劃、指導和服務的作用,不能倒過來。因此,政策應適于企業的轉型,有利于企業的自主創新,要在這方面多做文章。“政府成為服務者就好了。”厲以寧認為創業板的推進就是件好事,創業板能起到示范作用,讓廣大的相關企業,比如科技型企業,都看到這是有前途、有奔頭的,未來的前景很明朗。不僅高新企業會更有激情,傳統行業也會被激發起創造和創新力,比如建筑業和紡織業的原材料創新,讓大家住得和穿得更舒適、環保,在全世界都會受歡迎,前途更高遠。通過創業板,掀起一個創業和創新的高潮,對于中國經濟轉型也非常重要。
中國第三次大轉折正開始
中國經濟、金融一直以西方為老師,這次西方老師犯了一個大錯,未來中國經濟該向誰學習,是否可以自己引領世界呢?
厲以寧表示,西方有不同的學派,說西方經濟學導致了金融危機是不準確的,應該說西方某些經濟學派的觀點,影響了這幾年西方的經濟政策,流動性擴大、利率低,但不是所有西方經濟學都是這樣。經濟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監管制度放松了,這不完全是經濟學家的責任,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會說不要金融監管,西方經濟學家有一些觀點是對的,有一些觀點是不符合實際的,他們自己在實踐中也不斷地修正和改正。
厲以寧認為中國的經濟學跟西方是不一樣的,中國在60年之內經過了三次大的轉折。第一次大轉折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會代替了過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次大的轉折叫做制度更替。第二次大轉折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30年的改革開放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進行了體制轉換,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工作完成以后才有今天這樣快的發展。第三次大轉折現在正在開始,從2000年以后,更確定一點說是從2003年以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增長模式的轉變,過去的增長模式是單純的重速度而不是重效率,重數量而不是重質量,粗放型而不是集約型,在當時認識不到今天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今天要求不但是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質量要提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保護環境,要節約資源,要走循環經濟的道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大轉折,剛開始。
厲以寧表示,中國的經濟學應該是在第一次大轉折之后,肯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制度的更替是一個前提,接下來,體制如果不轉換,中國富不起來,而現在經濟增長方式不改變,來就可能影響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環境不是我們這一代獨有的,是和我們的子孫萬代共有的,資源也不能這一代全部消耗掉,是要和子孫萬代共享的。這是第三次大轉折,但第二次轉折還沒有完,因為體制改革中城鄉一體化還要搞,社會保障制度還要搞,金融制度還要深化。可以說第三次大轉折和第二次大轉折在同時進行。現在第三次大轉折剛開始,中國的經濟學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這在全世界是沒有的。
(來源:新浪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