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面對‘洋食品’時,應比面對國內食品還要理性。”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教授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進口食品總量逐年攀升。相對而言,進口食品安全問題就會比較突出�,F在,進口食品主要是生物源性安全問題,比如說微生物超標、寄生蟲等。還有就是中文標簽不合格現象比較嚴重�!�
另外,何計國認為有關部門檢驗檢疫的過程也會出現漏洞。檢驗部門通常只能抽取一些樣品進行檢驗,可能樣品是合格的,但是未被抽取的食品中微生物超標。因為微生物污染無處不在,不可能對每個進口食品一一檢驗。
何計國不無擔憂地說:“現在比較嚴重的是許多消費者沒有自我保護意識。他們一味追求洋食品的時尚新奇。對食品的產地、配料、注意事項很少關注。對進口食品的相關知識更是知之甚少。這讓許多不合格的進口食品、甚至假冒偽劣‘洋食品’有了可乘之機。”
那么,應該如何“體檢”出舒心又安全的進口食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博士白鳳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一般顧客在購買進口食品時,只要看三處便可初步確定進口食品的真假、安全性,并了解其“出生”信息,概括起來就是要“兩看一查”。
一看,每件進口商品只要上架,都會有一個新的中文標簽。標簽的內容不僅和外文內容完全相同,還必須包括以下幾項內容:食品名稱、配料成分、凈含量和固體物含量,原產國家或地區,商品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指南,制造、包裝、分裝或經銷單位的名稱和地址,在中國國內的總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等信息,這些信息必須是中文黑色字體。
二看,檢查是否貼有激光防偽的“CIQ”標志。“CIQ”是“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自2000年開始,該標識對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食品統一加貼。
三查,查看經銷商有無“進口食品衛生證書”。該證書是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口食品檢驗檢疫合格后簽發的,證書上注明進口食品包括生產批號在內的詳細信息。只有貨證相符,才能證明該食品是真正進口的。
***外國消費者冷落進口食品
在采訪中,《國際先驅導報》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外國人購買進口食品的熱情并不高。
丁舒雨,來自美國,但她卻比較喜歡買中國生產的食品。她很少去購買美國的進口食品,她覺得中國產的外國品牌的食品就能滿足需求,這些產品在口味上差別不大。
韓國留學生尹淙炫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覺得韓國進口的商品如餅干等,和中國商品的區別不大。另外,他會遇到進口食品的質量問題。如金槍魚罐頭,因為到中國路途遙遠,路上會出現碰撞。有些罐頭買到手的時候已經被壓扁變形。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變質。另外,韓國泡菜屬于需要低溫保存的食品。如果包裝袋出現膨脹,就已經變質,他也不會買。
尹淙炫告訴記者,他還碰到過韓國一些專賣店將一些免費的贈品拿到中國來當正常商品賣的現象。但由于“贈品”的標識并不明顯,回家發現之后也只有無奈。
新加坡留學生宋偉倫也不常買進口食品,稍微例外的是咖啡。他說:“中國產的咖啡實在很難喝,咖啡一定要買新加坡原產的�!�
記者在北京某大型商場看到,和國內產品柜臺前面的人頭攢動相比,進口產品柜臺前要冷清許多。柜臺售貨員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其實,外國人很少來買這些東西,國內的白領人群以及一些中年人是購買主力。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博客)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