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6日報道:我國第二大油氣生產企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計劃在未來投資十幾億元,用5到10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海相油氣田勘探開發的專項基礎研究,中石化的研究人員獨家向《中國日報》記者透露。
這一專項基礎研究將涉及一系列的實驗室建設,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的海相油氣富集地區的調研,預計投資在15億元人民幣以上,耗時將在5至10年。
“我們計劃建設一批實驗室,以便進一步研究全國海相油氣潛力,為國內海相油氣田勘探開發提供理依據”,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金之鈞確認說。中石化將聯合中科院和知名大學建設這些實驗室。
不過金之鈞院長沒有透露具體的實驗室數量和投資金額。 一位匿名的中石化人士告訴《中國日報》,實驗室數量在10個以上,涉及投資金額達10億元。其中7個由中石化自行籌建,其他由中科院和知名大學建設。
在世界范圍內,海相地層是油氣資源勘探的一個重要領域。世界上的大油氣田在海相碳酸巖地層中的油氣探明儲量約占60%。目前,我國在海相碳酸巖地層的探明儲量占總探明儲量的比例小于5%。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估計我國海相地層中的油氣資源量達到370億噸油當量,占全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已經找到的海相油氣資源僅少于海相總資源量的10%,這表明我國海相碳酸巖層系油氣資源勘探潛力很大,康玉柱院士介紹說。
“國外許多大油田源自海相地層,中國的情況明顯不同。這和歷史有關。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我們要開展這樣一個大規模的長期的專項基礎理論研究”,康玉柱院士說。
簡單地說,海相地層就是淺海里、海洋環境中沉積下來的地層。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全世界的石油都是在海相地層里找到的。當時,外國專家認為中國海相沉積地層古老,缺乏生油條件和穩定的環境,中國海相油氣資源貧乏。“中國貧油論”由此而生。
我國在獨創的陸相生油地質理論和其他大地構造理論的指導下,打破了“中國貧油論”的斷言,油氣勘探率先在陸相地層取得成功,相繼發現了克拉瑪依、大慶、勝利、大港、遼河、華北等一批重要油氣田。
而海相生油理論,是直到中石化在新疆發現塔河油田,才逐漸受到國內石油界的重視。
金之鈞院長估計中石化一半的資源量位于海相地層。這也是為什么中石化會主持這一重大專項基礎研究。“我們將和科研機構及大學密切合作,開展研究。我們的研究成果將和國內同行共享”,金之鈞院長說。
在專項基礎研究項目下,中石化將調研全國范圍內的海相油氣富集地區,重點在東北,華北,湖南,湖北,四川和新疆,康玉柱院士說。
1984年康玉柱院士率先提出并堅持在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構造上打出高產油井沙參2井,拉開塔里木油氣勘探會戰的序幕,同時也催生了中國最大古生界海相油田——塔河油田。
這一重大發現成為我國海相找油的重要里程碑。有專家說,大慶油田的發現,使我們甩掉了中國陸相貧油的“帽子”,塔北沙參二井高產油氣流的發現,則甩掉了中國海相沒有油的“帽子”,打開了一個新的找油領域。
目前,塔河油田已累積探明油氣地質儲量6.98億噸,三級油氣儲量當量15.5億噸。康玉柱院預計塔河油田探明油氣地質儲量將在2010年達到10億噸,成為中國特大油田之一。
石油、天然氣田按照形成時的環境,有海相、陸相之分。
古生界油田通常被稱為古生界海相油田,是距今2億年以前在海洋環境下沉積成形的油田。與之相對,距今2億年以后由大陸湖泊、沼澤環境下沉積形成的石油被稱作中新生代陸相油。在1984年塔北沙參2井于古生界奧陶系古生代海相油氣田獲首次重大突破前,我國所有開發的油田都是中新生代陸相油田。
除了塔河油田,中石化四川普光氣田也是海相油氣勘探的重大進展。
中石化這一專項研究是為加大國內油氣的資源勘探開發的力度打基礎,以便更好地滿足中國能源需求。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秘書長Aldalla S. El-Badri認為隨著中國石油公司加大在國內外的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力度,中國能源安全將不是問題。
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石油價格的上漲因素將被消化掉,El-Badri昨天獨家告訴中國日報記者。(《中國日報》記者 王鈺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