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官民互信有待增強

1984年,劉江永教授曾參加接待3000名日本青年訪華代表團。圖為劉江永教授向新華網網友展示當年的紀念章。新華網 蔡國華攝

主持人:您認為中日關系在哪些方面還有待增強?
劉江永:我認為需要改善的,就是在這次兩國發表的政治文件以及胡主席發表的重要演講中也所提到的需要改善的方面。一方面,我覺得,兩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和交往;另外兩國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應該在兩國關系中發揮他們更加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第三就是在中日之間還有一些結構性的矛盾,需要兩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建立互信關系的過程中,在維護兩國關系友好合作的大局框架內,逐步化解和解決,使一些具有對抗性的因素不至于成為公開的對抗,或者使一些潛在的不健康因素能夠得到化解。
再有就是我們必須對對方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就是中日兩國戰后都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相互的戰略判斷要全面客觀,同時也要注意到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還是有一些我們值得注意的現象,比如從中國來講,我們自己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我們前進的列車越開越快,開得快了就會有震蕩,有了震蕩以后,某一個部件或者螺絲釘就會散落,這樣就會影響車輛的速度或者安全。所以如果全國人民能夠擰成一股繩,把我們國家的事業辦好,把今年的奧運會辦好,辦個出彩的奧運會。那我認為不僅是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也是對中日關系改善的一個重要貢獻。
從日本方面講,日本的社會是復雜的,日本政界還有一些對中國不友好的勢力,日本的社會上還有來自日本國內以及日本國外的等等各種各樣的反華聲音和勢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日關系的發展未來還會遇到種種艱巨的挑戰,我們對存在的問題要有所認識,特別是在兩國關系逐步改善、升溫的過程中,我們尤其要認清兩國關系發展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不能盲目地樂觀,而要按照雙方達成的共識,進一步爭取能夠落到實處,這樣是對兩國的人民最有利的,對兩國關系的發展也是最有利的。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人際交往更加開放,更加個性化、個體化。所以除了在兩國之間政府推動的大規模交流之外民間還可以有各種各樣形式的交流。現在中日兩國貿易已經是1978年締結和平條約時候的53倍了,中日人員往來差不多是當時中日往來人員次數的120多倍,中方到日本去訪問的人增加了200多倍,這種情況還會有所增加。除了政府推動外,民間還有一些到當地人家生活的民宿,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時間久了,在日本的一些反華勢力制造了一些負面消息或者不友好的言論,聽之信之的人就會減少。這樣主流就不會被污染,逆流就不會干擾主流。所以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中日兩國民間的交往的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做好現在,譜寫未來的歷史”
主持人:您認為應該更加關注哪些方面才能處理好中日關系?
劉江永: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通過胡主席訪問日本的整個經歷,我們自己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我們也希望今后中日兩國的關系能夠戰勝重重困難,能夠真正按照兩國國家領導人所達成的共識順利地向前發展。
我認為對日本和日本人之間的交往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首先要真誠,人一真誠以后,就會從心靈層面打動對方,很多事情就好辦了。第二點就是與人為善。不管過去的戰爭歷史怎么樣,現在的人無法再改變了,這就是歷史,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現在,創造未來的歷史。就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現在的人有責任把兩國關系搞好,我們是在譜寫未來的歷史,過去的歷史無法改變、無法創造,但是我們可以立足現實,創造未來的歷史。第三就是在人和人接觸之中要有一種心靈和語言的美,甚至儀表等各個方面體現出21世紀的中國人的風貌和國民素質。這個也很重要,不僅表面看上去的美,還要有談吐美,要有一種國民的氣質和素質,要通情達理,同時有包容性,這樣,人家才愿意和你接觸,愿意傾聽你的聲音。特別是我們迎接奧運會,外國人到北京來,我們每一個北京人都是中國的形象大使。第四就是我們要有能力,和日本人打交道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實力,要有能力。第五,要充滿博愛的精神,要有愛心。我們這種愛心不僅是愛我們的中國,愛我們的中華民族,愛我們的國家,同時我們也愛世界的和平,熱愛世界的人民,熱愛一切友好的事物,熱愛一些世界上友好的、文明的精髓。只有這樣,我們和日本人交朋友才能成為一生的、永遠的朋友,才能世世代代友好。
所以,通過胡主席訪問日本的過程,你看到有沒有真誠?有的。與人為善是點點滴滴,甚至在胡主席接見外國一個年紀大的朋友的時候,他甚至會用一只手扶著人家,日本人見到人是經常鞠躬的,年紀大了就容易有閃失。再有一個日本友人的后代抱著小嬰兒,胡主席就拖住他的胳膊,這就是愛心,就是善意。另外胡主席的語言表達,他的風范,包括他打乒乓球的動作。
福田康夫說了一句話,“胡主席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政治家的風采”,當然這也體現了他的愛心和關愛,同時他也有這個能力,駕馭能力、交往能力,不管是高層還是民眾,所以“真、善、美、能、愛”是我們對外交往需要具備的五大要素。胡主席這次訪問日本很真實,給日本公眾一個很真切的中國的形象。
(來源:新華網北京5月9日消息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