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合作還是技術合作?
“中美太空合作主要是一個政治決定。通過合作,美國可以增加對中國太空項目的了解。對美國來說,則不可能從技術上或經濟上獲利,”赫金斯指出。
由于美國在太空技術上領先中國太多,像赫金斯這樣認為中美太空合作只有戰略意義,技術含量非常低的學者不少。然而,勞格斯登和孔哲文都認為,中美太空合作表明,中國在太空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美太空合作不僅有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也有技術意義。中國是一個非常有太空實力的國家。”勞格斯登指出。
孔哲文指出:“中國在太空的進步,讓美國驚訝,讓中國有了進行合作的籌碼。當你成為一個有威脅的競爭者時,你才有可能贏得對手的尊敬。”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最近被美國業內媒體廣泛炒作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能采用與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和歐洲衛星定位系統伽利略(Galileo)相近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國家想干擾中國的“北斗星”,就不可避免會干擾自己的衛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對此說法,雖然中國方面并沒有作出澄清,但顯而易見的是,如果你發展到一定程度,別人就不可能忽視你。”孔哲文說,“應該說,美國已經意識到,在太空發展上孤立中國的政策是失敗的。”
太空合作是雙刃劍?
專家們指出,中美太空合作的領域非常廣闊,包括宇航員的救援、環境檢測、機器人探月,中國加入國際太空站項目,太空塵埃的跟蹤和檢測,在中國的“神舟”飛船上裝載美國的設備,或是在美國航天飛機上裝載中國的試驗器材,以及中國飛船與國際太空站進行對接等。
“如果進行合作,合作步子應當緩慢,先熟悉對方,熟悉對方的工作程序和習慣,確保雙方的技術是兼容的,”約翰遜·弗里斯指出。對此,所有的專家都表示贊同,中美合作剛開始不可能有非常大的動作。路易斯甚而認為,現在雙方合作尚處于“紙上談兵”階段。
赫金斯指出,為了使合作能順利開展,雙方的合作不會涉及如傳感器這樣的敏感技術,因此不會讓美國有技術泄漏之虞。“不管合作是如何有限,都是好的。中美兩國能探討太空就是非常有益的,有可能讓國會議員減少對中國的敵視和猜疑。”
孔哲文警告道,太空合作可能是雙刃劍。如果太空合作順利,將極大的推進雙邊關系發展;如果進行不利,反而會影響雙邊關系,加深雙方的猜疑,讓人認為中美雙方的關系不可避免的是競爭性的。
“在訪問中國時, 格里芬也可能會授命要中國政府對其太空軍事項目進行說明,但鑒于美國仍在繼續發展其導彈防御計劃,因此,中國可能不會讓步,”孔哲文指出。
但赫金斯和路易斯認為,太空合作不論成敗,對中美雙邊關系都不會有顯著影響。赫金斯認為,同中國進行太空合作只是一個政治決定,是為了增進雙方好感,增強雙方太空項目的透明度,并不表明美國對中國政策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中美雙邊關系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太空合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決定中美關系是比太空合作更重要(fundamental)的戰略利益和經濟因素,”路易斯最后總結道。
(來源:粟德金 ,《華盛頓觀察》周刊 2006年第24期,6/28/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