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5月28日,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羅克與伊朗駐伊拉克大使哈�!たR米·庫米在巴格達"綠區"舉行會談。這是美國與伊朗這對老"冤家"自1980年斷交以來最為公開的較高級別會談。那么,這次"破冰"會談緣何得以舉行?是否意味著雙方關系將從此大大改善?新華社駐巴格達記者閆珺巖、張偉、駐華盛頓記者趙毅對這一會談進行了評析。
“共同點”非常有限
會談在"綠區"內的伊拉克總理府舉行。會談中,雙方努力在伊拉克問題上尋找共同點,但它們能找到的共同點非常有限。
瑞安·克羅克在會談后說,伊朗對伊拉克的政策與美國有"相似之處",雙方同樣支持馬利基政府和希望伊拉克穩定。但他認為伊朗還需要拿出實際行動來。美方要求伊朗停止資助和訓練伊拉克境內的非政府武裝,并稱這些非政府武裝使用的大量炸藥和武器都來自伊朗。對此,伊朗方面沒有直接回應。
克羅克還說,伊朗代表提議建立一個由美國、伊拉克和伊朗方面組成的"三方安全機制",對此美國政府需要進一步研究。
哈�!たR米·庫米對媒體說,美伊雙方提出和研究了一些問題,雙方都表示支持伊拉克政府,這是會談取得的積極進展。但伊拉克當前亂局源于美軍的存在,而且美軍在培訓伊拉克安全部隊方面做得不夠,對此,伊朗愿意提供幫助。
會談當天發生的一起爆炸事件再次突顯了解決伊拉克安全問題的緊迫性。就在會談結束后不久,巴格達市中心距離"綠區"不遠的一個廣場發生汽車炸彈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68人受傷。
會談背后的政治考量
伊朗核問題正處于緊張和敏感時期,但美國此時主動同伊朗接觸,一方面體現了伊朗對于伊拉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國希望盡早從伊拉克泥潭中脫身的迫切心理。
不論從地緣政治關系,還是從宗教文化的聯系來看,伊朗都對伊拉克具有重要影響。在伊拉克南部什葉派集中的地區,伊朗的影響隨處可見,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些伊拉克什葉派政治力量與伊朗關系密切。美國認為,伊朗正在采取一些手段擴大在伊拉克的影響,有些活動甚至威脅和損害了美軍在伊拉克的利益。為此,美國曾多次突襲和搜查伊朗在伊拉克的機構并逮捕了一些人員。
美國政府認識到,解決伊拉克安全問題離不開伊朗的配合,對伊朗持傲慢和強硬態度既不理智也不務實。2005年11月,布什政府向伊朗提出討論伊拉克問題的建議。但是,由于雙方在伊朗核問題上的交鋒摻雜其間,雙方在伊拉克安全問題上一直難以達成共識。
今年以來,美國推出的對伊拉克新政策并未使伊安全局勢有所好轉,美軍死亡人數節節攀升。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日益高漲,共和黨和民主黨斗爭激烈。布什政府急于在較短時間內改善伊拉克安全狀況,于是對伊朗的強硬政策出現松動。3月10日,在巴格達舉行的伊拉克安全問題國際會議上,美國與伊朗代表曾進行謹慎的接觸。
復交恐怕還很遙遠
自1980年斷交之后,美國與伊朗一直處于拒絕對話的敵對狀態。如今,二者以伊拉克問題為媒舉行了27年來最為公開的較高級別的會談,被美國媒體稱為一次"奠基性的會晤"。然而,這是否意味著雙方關系可能由此大大改善?
值得指出的是,盡管雙方舉行了會談,但會談的議題受到局限,雙方回避了敏感問題,并在關鍵部分互不讓步。這些使得這次大使級會談僅停留在象征意義的層面上。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核問題是當前美國與伊朗之間矛盾最為核心的部分。因此,盡管在巴格達的會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雙方改善關系的愿望,但由于雙方在伊朗核問題上仍是針尖對麥芒,此次巴格達會談并不能使美國與伊朗的緊張關系得到根本扭轉.
國際原子能機構日前向聯合國提交伊朗未能根據安理會第1747號決議終止鈾濃縮活動的報告后,布什政府呼吁對伊朗實施更加嚴厲的制裁。與此同時,美國航空母艦戰斗群已被部署在海灣水域,準備進行軍事演習。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意在對伊朗施加政治和軍事壓力。
由此不難看出,此次巴格達會談并沒有觸及美國和伊朗矛盾的要害,至多是雙方長期斗爭中的一次形式變化。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