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站環(huán)球在線消息:隨著近幾年國學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這背后所包涵的民族精神不僅凝結了過去,也正孕育著未來。于是,去年“十七大”提出“軟實力”的話題,到今年的“兩會”又再次重申,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一話題還將繼續(xù)存在,甚至會被提上更高的位置。這個龐大命題的實現(xiàn),不僅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更需要社會各界包括企業(yè)的參與,將涓涓細流匯成大海。
中國移動廣東公司是最先活躍起來的一支細流。半年前,在“感恩廣東”的主題下,中國移動廣東公司聯(lián)合中央電視臺科教節(jié)目制作中心,為全球通客戶們奉上了一項年度文化大禮——“全球通名家講談”。半年后,這場國學的盛宴即將告一段落。回首這20場精彩的講座,我們不斷地被感動著,被啟發(fā)著。在眾多名家大師的引領下,我們得以站在21世紀這一新的坐標點,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領略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并且真切地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依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德才兼?zhèn)洹笔怯萌说淖罡吣繕耍斶@二者無法兼得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處理?漢唐史專家孫加洲推薦曹操的“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重才還是重德,要視企業(yè)發(fā)展的具體情況而定。
貞觀之治中,唐太宗李世民為何會大膽起用“仇敵”魏征,而不擔心自己的安全?身兼學者和熱播電視劇編劇雙重身份的孟憲實說,關鍵是要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不能無原則地重用。
兵家“追求全勝”的態(tài)度在商場上如何落實?孫子兵法專家洪兵說,此中關鍵便是要將自己的敵人變成自己的合作者,然后在一個更大的利益共同體中分得更大的一杯羹。
佛學提倡的“放下”和現(xiàn)代企業(yè)所應該具備的“積極進取”之間是否存在矛盾?佛學大師吳言生卻說,“放下”不是放棄責任,而是以一種“不執(zhí)著”的心超越自己,從而釋放出生命的潛能,以便更快更好地達成偉大的目標……
“全球通名家講談”并不是簡單的演講,嘉賓和觀眾之間有著充分的互動。一問一答之間,中國文化精髓在企業(yè)管理、處世哲學、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的實踐應用,以及當今各種領先經(jīng)濟理論都被詮釋得詳盡、透徹。歷史的點滴在眾人的碰撞中閃爍出智慧的火花。
幾乎是同步的,本刊對“全球通名家講談”也予以了持續(xù)的關注,5個多月,共計11期、20篇專欄文章,除了對這20場“講談”的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概括、總結,更與嘉賓進行了深度對話。“全球通名家講談”就像一扇門,一扇通往歷史與文化的大門,演講的嘉賓用他們淵博的學識,將浩繁的歷史長卷中那些美妙的風景展示給世人。相信在這一番“講談”之后,會有更多的人被吸引著走進中國歷史,走進傳統(tǒng)文化。
“我能”,是“全球通”品牌的核心理念,在所有人心目中,這兩個字一直代表著堅韌不拔、超越自我的勇氣,堅持夢想、不懈追求的動力,以及自信、樂觀、笑看人生的胸懷。而這些,也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來源:《環(huán)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