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明尼蘇達報道:去年11月巴拉克.奧巴馬當選總統的那一刻,是美國歷史的轉折點。然而,沒有人能預見他的當選會為美籍華人開啟高層參政的黃金時代。
在奧巴馬贏得選舉進而組建內閣之時,他委任了兩名華人為其內閣成員。著名律師的駱家輝(Gary Locke)是美國第一名華人州長,他被任命為商務部長。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朱棣文(Steven Chu)出任能源部長。
“(奧巴馬)選擇了兩名資歷非凡的人才,而他們恰好都是華人,” 南加州大學中美學院副主任克雷頓.杜博(Clayton Dube)說到,“這樣的安排說明,我們對種族因素關注得更少,而對個人背景,判斷力和資質更加重視。這是一項重大的進步。”
雖然之前也曾有華人出任政府高官,趙小蘭(Elaine Chao)曾為小布什政府的勞工部長,作為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總統,奧巴馬有可能進一步促進在美華人參政。
“于華人而言,黑人入主白宮確實別有意味,”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種族學教授王靈智表示。“奧巴馬已經開始以廣泛納入少數族裔人才的方式來重新定義什么才真正是美國。”
朱棣文的任命便帶有這層象征意義。上世紀九十年代,美籍華人團體批評當時的能源部長比爾·理查森(Bill Richardson)錯誤指責科學家李文和為中國竊取情報。李文和當時已入籍美國,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能源部分管全國的核實驗室。)
“我們管這個叫做甜蜜的諷刺,”著名華人記者,作家謝漢蘭(Helen Zia)說。她曾經出書《亞洲人的美國夢》并與李文和合著《我的國家控告我》。她表示,朱棣文與駱家輝不僅是杰出的人才,更是這個較新的移民群體權益的堅定擁護者;由于廣泛的歧視,許多移民不相信政府。“我們之所以鮮有參政,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謝漢蘭說。“我們被阻隔在了政治事務之外。”
專家指出,盡管只有少數華人能夠進入政府高層,擔任州長或國會的職務,在地方上,美籍華裔已廣泛參政,在學校董事會,市政廳及城鎮參議會各層面贏得選舉。
“在任何制度下建立公平的機制都是需要時間的,” 美華協會執行長吳中鈞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公平機制所帶來的自然成果。”
俄勒岡國會議員吳振偉(David Wu)出生在臺灣,父母來自中國大陸。他是一名耶魯大學畢業的律師,隨后于1999年競選國會議員席位。盡管他所在選區絕大多數居民為白人,吳振偉認為他的選民們從未考慮過種族的問題,而是將他前后三次選進了國會。
然而,想要改變公眾的既有觀念,美籍華人依然面對著嚴峻的挑戰。最近,一個華人權益團體在全國范圍內發起調查,結果表明45%的民眾認為亞裔美國人更忠心于其祖籍所在國。該數據更超過了2001年的37%。
該調查報告表明,“對美籍華人心存偏見的人往往同時將中國看作美國的潛在威脅。”
贏得尊重的漫漫長路:
1848-1860s: 大量中國移民抵達美國,在加州金礦和橫跨大陸鐵路工作。
1882: 國會通過《1882排華法案》,嚴格限制了進入美國的華工數量。學者指出,該法案直接導致了當時以及其后幾十年中針對華人的種族主義及民族偏見。當時居住在美國的華人面對著廣泛的氣勢:他們不能投票,不能與異族通婚,不能擁有財產,也不能在法庭上作證。
1943: 美國與中國在二戰中結成聯盟,美國政府撤銷《排華法案》。
1965: 聯邦政府進一進步放寬移民法例,在接下來的四十年間,批準數十萬中國人移民美國。
1982: 美籍華人陳果仁于底特律被兩名白人謀殺。兇手因被判罰款與緩刑。專家認為該案是美籍華人歷史上一促進性時刻,啟發了泛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并促使美籍華人參政。
1997: 駱家輝成為第一位并且是唯一一位美國州長(華盛頓州)。李亮疇獲總統比爾.克林頓任命為助理聯邦司法部長,成為聯邦政府首席民權律師。
1999: David Lu 成為首位當選美國眾議院代表的華人。
2001: 劉醇逸成為紐約市參議會的首位華人議員。他正在競選紐約市主計長一職。
2000: 總統小布什任命趙小蘭為勞工部長,她成為首位華裔也是首位亞裔內閣成員。
2009: 總統奧巴馬任命駱家輝為商務部長;諾貝爾獲得者,物理學家朱棣文為能源部長。
(作者:《中國日報(美國版)》Thomas Lee 翻譯:黃千懿 編輯:孫恬)
查看原文:http://www.chinadailyusa.com/news_article.aspx?item_id=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