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隱私權向反恐讓步
誠然,嚴格的安保措施給民眾帶來了諸多不便。例如,與“9·11”事件之前相比,坐飛機的乘客需要提前動身,并在飛機起飛前兩個小時趕到機場排隊接受安檢。凡是通過郵局投遞的各類信件和包裹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查才能到達收件人的手中。美國政府部門、聯合國機構以及外國常駐紐約的外交機構還會對郵局和快遞公司送來的物件進行安檢,這可能會耽誤收件時間。
與此同時,美國還在要求赴美簽證申請者到美國駐各國使領館按指印的基礎上,要求世界各地的赴美旅客在登機前往美國之前也必須接受嚴格的安全檢查。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恐怖分子還是設法混上了飛往美國的班機,西方媒體不時對此類事件進行報道,這使普通的民眾了解到諸如“皮鞋炸彈”、“褲衩炸彈”等恐怖分子企圖用來干壞事的“新式武器”。而這類事情的披露,也有利于人們理解和支持安檢措施。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本國公民和外國移民的監控。這促使《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美國主流媒體一度就政府是否應監聽民眾電話和調閱他們的電子郵件等敏感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為了反恐的需要,美國民眾應當在隱私權方面做出多大程度的讓步?
盡管美國報刊上對政府嚴格的安保規定不時發表議論,近年來對有關新舉措的批評之聲也不絕于耳,但是美國大多數民眾對政府的這些行為還是采取了理解與合作的態度,即使等待安檢的隊伍排得再長,旅客們也都能耐心等候,因為他們心里非常清楚:美國政府嚴格的安保措施有利于保障自己和社會的安全;與人身安全相比,個人的一些不便實在算不上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繁瑣的安檢措施表示理解的人也越來越多。正如一位美國人對記者所說的:“為了反恐,這點犧牲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