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在線消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對美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這是兩國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定位新時期新條件下中美關系大局的關鍵性訪問。
現在對于中美關系的前景有各種說法和預測,樂觀的、悲觀的都有,見仁見智,各有各的道理。我個人認為,美國是當今世界惟一超級大國,中國是一個快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相互之間出現一些分歧是難免的,關鍵是如何維護和擴展共同利益,避免在有磨擦的地方產生重大誤判,使兩國關系保持一種總體的穩定性。就此考慮,筆者提出以下三點看法與建議:
首先,中美兩國應當特別重視和關注對方的重大利益。顯而易見,在兩國元首各自的清單上,所提問題的先后次序是不會完全一樣的。例如,中方把臺灣問題視為最核心、最重大而又最敏感的國家利益,而美方則將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減少雙邊貿易逆差看成當務之急,同時雙方對于技術轉讓、人權問題和聯合國改革等有著不太相同的認知。我認為,談判的藝術主要不在于闡明自身的看法,而在于了解和重視對方的難處,并且努力將對方的重大關切納入議事日程。國際關系的實踐一再證明,這樣做最有可能實現“雙贏”結局。
其次,雙方決策部門應當盡量用平常心,冷靜看待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與冷戰時期不同,現在的國際關系更加復雜與可變,大國關系亦不例外:此處有一些合作,彼處有一些磨擦;今天是交往的朋友,明天是競爭的對手;總體不打算對抗,局部難免存在糾紛。要緊之處在于,不可像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那樣,把個別的和偶發的現象,夸大成總體的和持久的事態,把少數利益集團的偏好與追求,說成是國家的基本利益和外交的本質需要。不管有多少矛盾和多大的困難,須牢記:在中美這兩個有全球影響的世界大國之間,保持對話與合作的態勢,避免關系緊張和對峙,既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愿望,也有利于兩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放大局部分歧,更不會“撿了芝麻扔了西瓜”。
第三,兩國應當不斷摸索新的合作點,以積極的“增量”抑制某些消極的“存量”。應當承認,在中美關系中,確實存在一些難點和結構性麻煩,比如臺獨勢力的存在,又如兩國的貿易摩擦和在能源領域的潛在競爭態勢。給定中美兩國的巨大規模和影響力,對這些不時出現的危機事態假使處理不當,很可能造成全局性的危機。我建議雙方有關部門和智庫單位要充分意識到這種嚴重性,加緊研究改進性措施和預防性手段,譬如說加快建立健全軍事溝通與危機管理機制,積極聯手應對貿易失衡現象,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開發新的能源,等等。古人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高水準的框架往往是在解決難題中醞釀和成型的。
中美高層交往的歷史,給我們諸多啟示: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握手,使中美關系從全面對抗轉向探索對話與合作;鄧小平1979年對美國的歷史性訪問,與中國改革開放時間表的啟動同步,開始了兩國關系的嶄新階段;江澤民主席在21世紀前夕對白宮的重要造訪,以及他與克林頓總統之間的良好個人關系,對冷戰結束后中美關系的再定位起了重要作用。此番胡錦濤主席作為中國最高領袖對美國的第一次國事訪問,必將深刻影響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兩國關系的大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決策層對當今惟一超級大國的基本認知與大政方針。我像很多中國人一樣,對胡主席的訪問及美方的接待抱有很大的期待,衷心祝愿這次訪問獲得圓滿成功,為中美關系的穩定向前奠定一塊新的里程碑。(作者
王逸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