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還有一群來自農村的80后 [ 2007-03-16 10:55 ]
評論家習慣說“80后”是缺乏歷史感的一代。在描述、分析、梳理“80后”及其思想狀態和生活方式的評論里,“叛逆”、“無底線”、“顛覆”是一些不易忽視的關鍵詞語。但是在我看來,用“叛逆”、“無底線”、“顛覆”來規定一代人多少有些知識強權的話語色彩,因為這一命名很難涵蓋1980年代人的全部。因為作為一個群體的這一代人內部也有分層。 “80后”作為一個社會學術語,常常被專業知識者局限于生長在現代社會里的城市一代青年,這一點在中國尤其突出。其實,“另類”、“無底線一代”的命名,并不能完全適應于城市和農村的“80后”。事實上,互聯網、商品、身體、性等一系列被一部分“80后”消費的東西,在城市和農村的另一部分“80后”眼里,他們的態度和1960年代或1970年代人的態度差不多。在文學討論課上,我們農村“80后”就很難理解城市“80后”同齡人為什么那么喜歡郭敬明、張悅然、春樹,那么喜歡玄幻小說。我清楚地記得,當我告別生活了19年的鄉村來到大城市闖蕩,當路過廣場幾個來自大城市的學生模樣的大談摩托羅拉與諾基亞手機哪個功能更全、大談阿迪達斯與耐克的全球限量銷售時,大談肯德基與麥當勞哪家快餐更好吃;我們幾個來自農村的年輕人目瞪口呆不知所云的情景。因為在我們眼里;城市的公廁有的都比農村人住的豪華的多,解決好自己的溫飽問題才是最主要的實際問題。

生活經驗的不同決定了一代人的精神狀態。依筆者的生活經驗看,農村大部分“80后”身上沒有叛逆色彩,更多的是中庸、責任意識。從小就生活在農村廣大而深厚的家族倫理網絡里,他們思考人生問題時,父母、家族已經自然而然地被納入個人生活的規劃中。“光宗耀祖”等觀念依然是他們對宗族社會的最好答卷。他們有記憶能感知社會時,就與父母一塊過苦日子。 農村“80后”在幼小的時候就分享了父母的艱難,父母面對時世艱辛的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與農村不同,1980~1990年代,城市普遍地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實惠,絕大多數城市“80后”生活在父母營造的物質富裕的環境里,而他們的父母的童年則是在1950~1960年代的貧困中度過,所以代溝在他們與父母之間很容易形成。 社會學家分析“80后”時,無一例外地用到“獨生子女”來形容這一代人,并認為“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無底線”、“叛逆”思想和生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時國家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1984年到1987年,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中央對生育政策進行了調整,在農村允許生了一個女孩子的再生一個孩子。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在農村根深蒂固,所謂“無后”,就是沒有兒子。另外,在傳統農業社會里,男性是主要勞動力,是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田里的活兒就得男人去干。因此,80年代初農村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時,農村很多家庭“沒有兒子誓不罷休”,為了要兒子,寧可挨罰。因此,很多農村80后并不屬于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往往都有兄弟姐妹。所以他們的幼年并不孤單,他們不缺少玩耍的伙伴,不缺少在一起干活兒的伙伴:一字排開,在地瓜地里擺地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樂趣。城市“80年后”是什么樣子呢?《閃開!讓我為80年后辯護》中有他們的獨白:“前輩啊,你們如何能明白從小就沒有玩伴的痛苦。父母說:”乖啊,待在家里不要出門。‘然后將房門反鎖為生活奔波去也。我們望著窗外的陽光,仿佛玻璃上的蒼蠅——有光明沒前途……我們不是以各個為中心,我們只是不太明白如何與人相處。“ 實際上,在大學這個處于城市因而具有城市生活風格的區域內,倒是農村“80后”由于不適應環境產生的自卑情緒而更難與人相處。絕大多數情況下,城市“80后”更開朗更有組織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如果說城市“80后”的孤獨憂郁形成于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那么農村的“80后”的憂郁更多的是來自父母哀嘆時世艱辛的感染和自己對生活前景的無奈。 在社會學家看來,自我、情緒化、顛覆性是“80后”的普遍標志。實際上,農村“80后”由于過慣了超乎想像的艱苦生活,他們的主語依然是“我們”。他們很早就知道上學、干活兒都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在校園里最保守、最傳統的那批學生就是來自農村的學生。他們一無所有,唯有名譽,成了生命所在,所以農村的學生大都刻苦地學習,踐行著父輩的教誨。走出農村、山溝是他們最樸實最原始的動力。而那些沒有考上大學和由于家庭貧困過早地輟學、失學的農村“80后”,他們離開學校就馬上投入到田地的農活兒中去,或者成為民工大軍中的一員進入城市,在各種各樣的工地揮灑汗水和淚水。他們年輕,上過幾年學,相比較他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屬于有知識的一代(知識在農村有時僅僅指識字)。他們學手藝、接觸新技術新思想、領會新政策都快于他們的父輩,因此他們中的許多已經成為農村建設以及農民工中的主力以及家庭的頂梁柱。在他們身上看不到顛覆與無底線,看到的是勤勞和責任。 “80后”的內部分層,不僅限于文中提到的城鄉之間,還有城市和農村的“80后”各自內部的分化。所以對于中國的“80后”的描述,我認為它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群體,它的豐富和復雜程度超出了任何單一化的想像。面對這樣一個豐富而復雜的群體,我不禁思考:你的內部有多少個階層,有多少個不同?哪些詞語能代表你的全部?
來源:水木清華B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