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易中天 [ 2007-04-18 10:56 ]

徐庶問我怎么看易中天,要寫點啥。拖了那么多天,總要憋點出來的。 知道三國的人很多,但是喜歡三國的能有多少人呢?我不知道,但是可以確定,易中天品三國的出現,讓很多人喜歡上了三國。至少我身邊有不少。 至于原因,我歸于快餐式的文化。
在目前的這個時代,能夠靜下來看書的人不多,在大學生和社會家庭中,肯花時間在電視和電腦上的人總要超過讀《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無疑,易中天品三國迎合了這些人。
我用迎合這個詞,并不是表現貶義,只是要說出一個因果:因為大眾雖然有這種現象,卻仍有一些人對知識渴望,所以電視臺有了百家講壇,所以有了易中天品三國。或營利或普及知識。 知識要普及,一些被傳為經典的三國故事更要流傳。懂得一點歷史,尤其能說說“張飛也有謀略”、“諸葛亮也有失誤”這樣的話,多數情況下總是有點炫耀的資本(當然在三國板就不用了)。再加上三國故事的如此精彩,三國游戲、三國電視劇的不斷成功,潛在的三國迷不是少數,關鍵的環節是如何讓大眾輕輕松松的接受和學習。易中天品三國做到了這點,不論電視還是網絡,都已經成為了熱門詞語。 但易中天又招來了很多的非議,我個人覺得導火索是和其他學者相比,他那天價的收入。有人說他要收入500萬,參考一下,不確定。 先說一下壞處,易中天品三國的水平難以恭維,多數的內容都是早已被人談論過的,即使僅從裴松之的注里就可以找到大部分。這樣的水平和這樣的名利雙收讓一些專心學術研究的學者恐怕有些坐不住了。 你要是李宇春,你掙多少都可以,因為學術精英們本來就不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骨子里一直在用著“知識”、“學術”來抵擋那些誘惑。大笑著擺出知識,露出貧窮,亮出學者身份,區別開了那些所謂的“世俗”追求。
但易中天不同,他是教授,他是博導,他本身就是這個圈子內的學者,但他也有了李宇春名和收入,其他人無法接受了。
大家都搞學術,大家都默默無聞那就算了,都是學者嘛。但當某些人掛著學者的牌子,用了一些并非學者就可以搞定的非專業知識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矛盾產生了:你憑什么做這個事的時候掛著學者的牌子?你是不是在利用學者身份? 不想說這個世界崇尚物質,但是易中天的收入的確會讓一些潛心搞枯燥乏味遠離名利收入的學術研究的人變少。而我們的發展的確離不開這些人,也不能沒有人去搞那些枯燥的學術,或許我們應該擔憂。 又或許普及知識的人很多,尤其那些面向大眾的知識,但并不一定要依靠學者來傳播。加入了過多的物質利益,不知道易中天先生還能否靜下心來搞一些符合自己身份水平的研究?當然一個人的改變無所謂,但是擴大到一個群體,那就晚了。 易中天可以讓人喜歡上三國,但是能否讓人懂得三國,個人持否定態度。電視的傳播方式畢竟是單方面的,一方在不停的講,一方在不停的聽,電視是拒絕思考的單方向接受工具。如果你喜歡上了三國,歡迎閱讀此類的文章和書籍。 呵呵,觀點或許過激了。
來源:我愛南開B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