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國消費者瘋狂搶購加碘食鹽的情形不過只是一周前重創日本東北海岸的9級地震和海嘯造成的諸多意外后果之一。很顯然,搶購食鹽的恐慌,是由這樣的謠言激起的:來自日本福島受損嚴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云即將飄向中國,人們誤認為攝入大量的碘能防范核輻射。盡管人們的恐慌轉瞬即逝,不過,日本的災難對中國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影響,則可能會延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雖然從傳統上來說,3月11日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的地區,是日本一個相對偏僻的地區,但是,地處日本東北的這個地區,同時也是很多制造半導體、汽車零部件以及其他出口元器件產品的工廠的大本營。據報導,這場災難發生后不久,很多中國的制造商便因為零部件庫存的萎縮而削減了產量。
從計算機芯片到滾珠軸承,從顏料到塑料,對所有產品而言,3與11日都彰顯出日本工廠在供應鏈——不只是中國,而是全球的供應鏈——中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iPhone和iPad等產品使用的閃存芯片全球產量的40%以上都出自日本,全球15%的動態隨機存儲芯片也是由日本制造的。在福島核電站附近的小名濱(Onahama),德國默克公司(Merck)的一間工廠在3月11日的海嘯中遭到了嚴重破壞,這間工廠是很多汽車金屬漆顏料的唯一來源。因為這間工廠的關閉,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克賴斯勒汽車公司(Chrysler)以及其他汽車制造商被迫拒絕了某些訂單。
就如何適應這個前所未有的供應鏈斷裂問題,各方觀點不一。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及管理學院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認為,當然,與日本必須承受的打擊比較起來,中國遭受的任何損失都顯得“黯然失色”,日本的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就最近這些事件如何以及是否會對兩國的貿易流量帶來重大影響的問題,程致宇預測說,“隨著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它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的需求也將減少。”盡管在諸多方面存在著懸而未決的緊張關系——其中就包括中國最近實施的禁止“稀土”出口的政策,這一禁令已經影響到了日本的高科技企業——不過,兩國之間的貿易發展態勢最近表現良好,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種積極的態勢是否會就此轉向。日本貿易振興會(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Jetro)的數據顯示,2010年,兩國的雙邊貿易額比2009年增長了30%,達到了創紀錄的303億美元。中國已經成了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按年度計算,日本向中國的出口增長了36%,同時,2010年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額也增長了24.7%,總量達到了152.7億美元。
說到中國從日本進口的產品種類,包括半導體芯片和電子零部件在內的電子設備、汽車以及通訊設備占中國從日本進口總量的23.5%,緊隨其后的是機械產品,占22.4%,化學產品占14.5%,汽車和汽車部件占10%,鋼材占5.3%。與此同時,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包括電子設備,也是所占份額最大的產品,占進口總量的25.9%,機械產品以16.8%、紡織品以14.3%的比例分列其后。
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資料,2010年,日本在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比2009年增長了3%,達到了42.4億美元。從而,日本成了繼香港、臺灣和新加坡之后位列第四的最大投資者。
遍訪各方
韓國、臺灣和德國的制造商很可能會就此步入供應鏈,成為很多產品的替代供貨商。但是,以汽車行業為例,為了確保精密加工并符合安全要求,每一種替代產品的采用都需要重新校準機器。從短期來看,這是個困難重重的工作。“在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里,供應鏈都會處于嚴重的斷裂狀態。但是,如果說韓國不能完成日本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我會大感驚奇的。”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弗蘭克林?艾倫(Franklin Allen)談到。
在北京為世界經濟瞭望論壇(IHS Global Insight)——一家研究和信息公司——工作的中國經濟學家任賢芳(音譯)認為,如果考慮到制造某些部件所需的獨到技術,這個問題會變得更加棘手。“中國的制造商可以找到通用零部件的替代資源,但是,面對只有一兩家日本公司能制造的部件,它們卻不可能發現替代資源,它們無法轉而依靠其他廠家。”她談到。即便只是一個價值5美元的零件也會影響到一種產品的制造,這一事實表明,日本的公司富有競爭力,技術先進,它們為替代制造商涉入本領域并接替自己預留的空間極為逼窄。
上海的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指出,3月11日的地震及其后果,確實凸顯了利用進口零部件制造高價值產品的中國制造商的弱點。他談到:“舉例來說,iPhone是在中國制造的,但是,蘋果公司(Apple)并沒有告訴人們,哪些零部件是日本制造的,哪些是中國生產的。如果觸摸屏是日本制造的,可現在卻沒貨,那么,即便所有的其他零部件中國都有,你也無法生產iPhone。”
這就意味著臺灣的富士康科技集團這類的公司遭受的沖擊會很大,設在深圳的這家公司,通過其分布在中國的各個工廠,為蘋果公司生產組裝iPhone和iPad,為索尼(Sony)制造PlayStation,并為戴爾公司(Dell)組裝計算機。世界經濟瞭望論壇稱,經過對iPad2的分析,他們發現了零部件的五個來源,比如,閃存芯片來自東芝公司(Toshiba),電子羅盤來自AKM半導體公司(AKM Semiconductor),觸摸屏的玻璃來自旭硝子公司(Asahi Glass)。雖然蘋果公司拒絕對自己受到的影響發表評論,但是,地震發生一個月以后,該公司的在線商店顯示,將把在全球市場銷售iPad2的時間推遲三個星期。“現在有30萬人為富士康公司工作,如果公司受到嚴重影響,消息是會傳出來的。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知道了。”謝國忠談到。
汽車行業也在密切關注著日本的情況。日產汽車公司(Nissan Motor)預計,該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4月份的產量將比原定目標減少10%,原因在于很難從日立汽車電子公司(Hitachi Automotive Electronics)獲得引擎部件。位于日本的日立在地震中也遭到了重創。東風日產公司通過在4月中旬之前工廠周末停工的方式來削減產量,而且沒有為4月中旬以后的時間排定生產日程。
4月18日,豐田汽車公司(Toyota)——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2010年的銷量為842萬輛——恢復了公司在日本的全部18間工廠的生產,但產能只利用了一半,3月11日地震之后,這些工廠曾因電力短缺和零部件短缺而被迫關閉。公司稱,從5月10日到6月3日,公司的產量將達到正常產能的一半,其后,公司將根據對其供貨商的評估來確定如何調整產量。所幸的是,公司的主要零部件生產網絡大都位于公司總部所在地的愛知縣附近,地處日本中部的愛知縣是遠離災區的安全地區。豐田公司稱,供應鏈斷裂對中國汽車買主的影響很有限,甚至沒有什么影響。豐田汽車公司在中國的三家合資企業每年產銷90萬輛汽車,而公司每年出口到中國的汽車則不到5萬輛。
但是,在4月20日,豐田汽車公司宣布,6月初之前,由于供應鏈斷裂,將削減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的產量。公司在其中國部門的網站上發布的一則聲明稱,在6月6日進行另一輪評估之前,中國工廠只運行正常產能的50%。公司的一位發言人稱,在此期間,產量的削減會導致豐田減產8萬輛汽車,占公司在中國總產量的大約8%。
拭目以待
然而,因為對供應鏈全面斷裂的實際程度尚不清楚,所以,當預測這場災難給制造業的產量造成的影響時,經濟學家就只能“玩猜謎游戲”了。“雖然我們在江蘇和廣東兩省看到了供應鏈的某些問題,不過,其他省份還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世界經濟瞭望論壇的任賢芳談到。“我們必須評估供應鏈斷裂的程度及其擴展方式。”上海西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一個生產電子器件的重鎮,超過7千家日本公司在這個地區運營,江蘇當地的商務官員談到,日本在中國投資建設的電子器件公司稱,將電子器件從日本運往本地的時間將推遲10個星期。在這一地區運營的蘇州佳能(Suzhou Cannon)、日立顯示器(Hitachi Display)和富士膠片(Fuji Film)等公司對自己的計劃守口如瓶,并拒絕發表任何公告。
任賢芳談到,與此同時,“我們研究日本經濟的同事認為,日本的供應水平將在6月得到恢復。中國的制造商現在依靠的是自己的庫存,雖然它們不會披露自己的庫存水平,不過,到4月中旬,庫存水平將會下降。”
如果供應鏈斷裂再持續12個月,那么,中國的總體經濟增長便會受到影響,不過,目前的經濟形勢也存在著諸多可變因素,例如某些鋼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供貨商會隨著日本開始重建被地震和海嘯夷為平地的城市而成為潛在的收益者。寶鋼集團等中國鋼鐵公司的市場份額,也會隨著地震造成的對其產品需求激增的預期而增加。
然而,中國的官員并不樂觀。政府智庫國家發改委國際經濟研究所認為,供應鏈的困境會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降低0.5個百分點。“如果日本生產線的恢復時間推遲,那么,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還會更大。”3月20日,該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個會議上講到。
巴黎銀行(BNP Paribas)駐中國的經濟學家孟原(Isaac Meng)認為,日本的電子器件、IT以及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斷裂,會給中國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帶來壓力。“這次地震的一個后果,就是核災難和持久的電力中斷,所以,我們會看到,中國第二季度對日本的出口會受到深刻的影響,同時,由于集成供應鏈的斷裂,中國對全球市場的出口也會放緩。”孟原在一篇報告中寫到。
因為缺乏對很多日本公司現狀的清楚了解,同時,因為不清楚中國為了彌補喪失的生產能力而進行調整的潛力如何,所以,很多西方經濟學家并沒有改變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預測。沃頓商學院的艾倫教授認為,中國的中央銀行可以放松抑制通貨膨脹的緊縮貨幣政策。然而,他也補充道,“最終,日本的問題是不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多大影響的。”4月5日,因為擔心中國不斷提高的通脹率進一步加劇,中國央行提高了利率,這是自去年10月以來的第四次加息。
有經濟學家告誡說,為了彌補因為核電站災難造成的巨大能源缺口,日本對石油的強勁需求會加快石油以及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步伐。“因為有幾個核電站被關閉,所以,日本將會啟動其燃油發電廠,以彌補電力的缺口。”程致宇談到。不過,他還表示,如果日本經濟就此進入一場大規模的持久衰退,那么,全球經濟的增長也會受到沖擊,從而,對能源的總體需求則會減少,商品的價格也會下降。
雖然日本這場災難規模龐大,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其他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對中國供應鏈的影響則要大得多。其中就包括石油的價格,4月中旬,隨著中東地區動蕩的繼續,石油價格突破了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每桶127美元。“(對中國來說)中東局勢的風險要大得多。”沃頓的艾倫談到。“如果抗議示威的浪潮擴散到沙特阿拉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貨商),沒人知道石油價格會發生怎樣的變動。”
在核電領域,除非在中國發生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的災難,否則北京的領導人是不太可能放棄大力發展核能的雄偉計劃的。“我們很難看到中國會放棄其核能計劃。”程致宇談到。“在中國,人們對更多的能源和可替代資源有著極為強勁的需求,以前一直過于依賴煤炭。”
毫無疑問,這場災難為全球化時代的制造商敲響了警鐘。需要對其風險計算進行重新評估、并為應對自然災害造成的供應鏈斷裂做好準備的,不僅僅是中國的企業。“企業一直都存在著短視的問題,一場災難發生以后,人們馬上就會對風險管理給予密切關注,并開始啟動一系列的緩解措施,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措施又都被棄置一邊了。”沃頓商學院教授霍華德·昆路德(Howard Kunreuther)談到。“另一場危機來臨的時候,前一次危機的教訓卻被完全淡忘了。”
沃頓商學院風險管理與決策程序研究中心(Wharton Risk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Center)的執行董事艾萬·米歇爾-克嘉(Erwann Michel-Kerjan)談到,很多公司都無視其核心業務以外的因素。“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我們現在生活和運營的這個世界中,相互依存度更高了。作為一位首席執行官,你必須對另一個大陸出現的風險了如指掌,必須建立一個監測這種來自遠方的風險的制度。”日本的情況凸顯了更加仔細地估量風險的重要性,很多公司已經開始認真關注這個問題了。
本文由Wharton知識在線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原文鏈接: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index.cfm?fa=article&articleid=2398&l=1&&&languageid=4
(來源:沃頓知識在線 編輯:崔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