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似乎無法不成為公眾注意的中心。在這個數億人云集網絡的國家,互聯網的社會力量、經濟力量甚至政治力量都令人心生敬畏。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的創始人、億萬富翁李彥宏認為,這種狀況還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在最近接受沃頓知識在線的獨家訪談時,這位以北京為大本營的、42歲的首席執行官預測說,在未來的10年里,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將會翻一番,達到近10億人。
對百度來說,這樣的趨勢既包含威脅,也有重大機遇。自2005年——李彥宏創建公司5年后——百度在納斯達克市場首度亮相以來,其市場地位從來都不缺少對手的挑戰。近期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上市的熱潮更是推動了競爭的加劇。要想保持領先地位,李彥宏必須向市場證明,百度能夠闖出一條引領中國互聯網發展第二階段的創新之路。現在,百度的宿敵谷歌被穩穩地壓到了中國市場的第二位,這意味著,李彥宏表示,百度將能從各公司加速網絡化的進程中獲取更大的收益。另外,公司的最新舉措,即通過“框計算”(box computing)讓用戶更便捷地獲取應用軟件、數據和各項服務,將需要得到更多的使用者的注意以及投資者的青睞。
截止到今年此時,百度公司一直頗受投資者的寵愛。公司的股價自今年1月以來上漲了大約50%。4月底,百度公告稱,公司第一季度的凈收益為10.71億元(1.6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23%,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8%,達到了24億元(3.72美元)。業績公告發布以后,分析人士希望了解的是,百度的迅猛增長今年是否還能繼續。
百度的增長目標并不是李彥宏今年努力的唯一方向。有批評者指責這家搜索引擎巨頭對北京的信息自我審查政策惟命是從。就在他與沃頓知識在線進行訪談之后不久,中國政府宣布建立一個全新的機構以對互聯網進行監管,這一舉措對中國的所有互聯網企業都將產生巨大影響。
李彥宏在訪談中對這些批評做出了響應,并就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怎樣才能在各公司的市場營銷預算中奪取更大份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另外,李彥宏指出,現在,百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執行”。
以下內容即為本次訪談的剪輯。
沃頓知識在線:過去5年來,百度一直在快速增長,并以80%的市場份額統御著中國的搜索市場。你認為百度未來增長的重大機會將來自哪里?
李彥宏:現在,中國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國家,擁有4.5億互聯網用戶,但是,市場滲透率(互聯網用戶數量與總人口的比例)卻只有35%左右。我們認為,市場滲透率在接下來的5到10年中還會繼續提高。這個國家的互聯網用戶數量有可能翻一番,當然,這將是個漸進的過程。中國的整個互聯網行業會以極高的速度增長。而搜索則是互聯網用戶最基本的需求。
在過去10到15年的時間里,大部分公司在互聯網上的行為都是消費導向型的,或是以娛樂為核心的。但是,搜索引擎的商業模式則是讓企業在搜索引擎上推廣自己,中國的企業還沒有很好地認識這一市場。盡管中國35%的市場滲透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中國的付費搜索市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約為3%,遠低于全球6%的平均水平,原因正在于此。
我們認為,盡管百度在過去數年中不斷增長,不過,以美元計算,中國的絕對市場規模還相對較小,比英國等國家的市場規模還要小。我們預期,中國的網絡搜索市場將會比整個中國互聯網市場發展更快,也會比全球網絡搜索市場的增長更快。
沃頓知識在線:那么,可能破壞這些機會的潛在威脅是什么?百度將如何應對這些威脅?
李彥宏: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極具優勢的市場份額,所以,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將會是執行——也就是說,我們怎樣才能非常有效地執行,從而能讓我們很好地引導中國的企業,讓它們更快地走向互聯網。第二個威脅是,中國互聯網的整體局面正在發生極為迅速的變化。各種各樣的新產品、新的消費者行為以及新趨勢日新月異。我們必須要適應所有的變化。舉例來說,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ing)在中國以及全球其它地方已經非常火爆了,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搜索業務是否會受其蠶食等問題。
過去幾年來,我們一直在搜索服務中增加社交網絡的元素和功能。目前在我們的所有流量中,有25%來自“社會化搜索”(social search)。所以說,我們為迎接這樣的變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沃頓知識在線:谷歌從中國撤出對百度的業務有何影響?百度是谷歌的拷貝者嗎?
李彥宏:讓我先給你介紹一點谷歌中國業務的背景吧。谷歌在2005年7月在中國成立運營機構,時逢百度在納斯達克IPO之前一個月。當時,谷歌在中國的搜索流量的市場份額超過30%。而到了2009年底,也就是谷歌宣布撤出之時,它的搜索流量份額已經降到了低于20%的水平。在進入中國5年不到的時間里,谷歌損失了很多錢,還丟失了大量的搜索流量和用戶。所以說,谷歌感到不快,并做出某些過激之舉也是很自然的。
谷歌宣布撤出中國市場之后,在中國依然保留著一個精簡的運營機構,擁有包括銷售隊伍在內的數百名員工。盡管谷歌的網址重新定向為google.com.hk,但中國大陸的用戶依然可以使用。事實上,谷歌在中國市場仍然是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遠遠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
至于說誰追隨誰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從根本上來說,我們都在努力滿足用戶的需求,尤其是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在谷歌推出中文版本之前,我們就為中國的消費者這么做了。此外,我們還推出了很多創新產品和特色服務,以滿足中國使用者的需求。這就是我們在競爭中不斷獲得更大的流量以及更大市場份額的原因所在。
正如我們之前所談到的,在我們的流量中,來自社會性搜索的流量占25%。其中包括“百度知道”——一種問答服務,以及“百度貼吧”——一款基于不同話題的留言板產品,當一位用戶貼出一個問題后,我們會將這位用戶引向一個專門的區域,人們可以就此話題分享各種信息和觀點,并展開各種討論。“百度百科”也是一款大受歡迎的產品,它能為人們提供海量的權威信息。我們的服務中有很多“使用者創造的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這些服務與谷歌過去所做的非常不同。
我確實注意到,谷歌在內部已經將其“搜索團隊”(search group)重新命名為“知識團隊”(knowledge group),此舉旨在鼓勵用戶創造知識。這對我來說何其耳熟,因為我們在2003年就啟動了這些服務。
沃頓知識在線:百度有哪些與谷歌完全不同的服務,讓它在中國獲得了如此眾多的追隨者?
李彥宏:我剛才談到的幾款產品就是我們與谷歌完全不同的業務,這也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所在。我們是一家以用戶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而不是完全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我們也并不想取代微軟。事實上,我們的夢想是滿足用戶的需求。除了為中國用戶提供創新產品以外,我們還在網絡搜索服務上增加了很多有創意的功能。就產品而言,我們的漢語識別系統要出色的多;同時,我們在搜索平臺上還嵌入了很多數據和應用軟件。
2009年,我們啟動了“框計算”(box computing)功能。在計劃實施的第一年,我們在網絡搜索結果中增加了很多數據。這是個開放的資料平臺。當你希望搜索某個問題時你會發現有不可勝數的答案。現在,使用者無需點擊很多連結,也無需瀏覽和研究很多網站,他們可以直接獲得答案。舉例來說,如果你在百度搜索框中輸入“天氣”,結果就會直接顯示你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
2010年,我們還推出了一個開放性的應用平臺。使用者輸入某些詞語,我們就能為他們顯示某些應用服務。比如說,如果你輸入“植物大戰僵尸”(Plants vs. Zombies),那么,你立刻就能在搜索結果頁面開始玩這款游戲。無需離開百度搜索,用戶就能享受到這樣的服務。很多第三方開發商都在我們的網絡搜索結果中提供了這種應用服務。
我們認為,不僅在傳統搜索領域,而且在其他計算需求方面——比如數據和應用等等——使用者將會越來越依賴我們的搜索框。
沃頓知識在線:你們如何在政府要求和內容顯示之間達成平衡?就這一問題而言,你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李彥宏: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在中國,對(網絡)內容確實有某些程度的限制。作為一家立足中國的公司,我們應該尊重中國的法規,并盡我們的職責,以確保非法信息被審查和過濾。
不過,我們也發現,中國的用戶對這些問題并未特別煩惱。大部分使用者上網的目的,是尋找娛樂性內容或是和工作相關的內容。絕大多數中國用戶對政治上敏感的信息都沒有特別的興趣。當然,我們必須對這部分工作進行投資,并保有一個團隊來做這項工作,以確保我們遵守中國法律。我想,這是你在任何環境中運營企業都要付出的代價。
沃頓知識在線:谷歌等公司發現,與正在崛起的社會化媒體展開競爭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那么,這一趨勢是如何影響百度的運營呢?
李彥宏:正如我們之前談到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流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社會性搜索。2003年,我們推出了“百度貼吧”,并開始運用用戶的集體努力和智能來為網絡創作實時內容。這在當時的中國很重要,因為那時候,互聯網上還沒有足夠多的中文信息。我們當時還必須尋找各種辦法來鼓勵使用者創作內容。
同時,我們面臨著具有社會性網絡背景的其他中國公司的競爭。舉例來說,擁有中國最大社會性網絡的騰訊公司,早在幾年前就推出了中文搜索服務。
對百度來說,要想在中國的搜索市場上不斷進步,就必須保持流量的持續增長。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人們可以獲取很多實時信息,可以從百度的產品中獲取很多使用者創作內容。我們對此感到很滿意。我們還會繼續增加特色功能,其中包括某些主流社交網站發明的功能。我們會采納并擴展這些功能,以確保用戶能為百度的其他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實時內容。
沃頓知識在線:你們面臨的最大競爭威脅,是來自中國公司呢,還是來自西方公司?
李彥宏:我要說的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執行。互聯網市場非常龐大,單單是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就已經很大了——其規模足以容納數家很成功的公司。
我們在中國的搜索市場中占有優勢地位,而這個市場還會高速增長。只要我們能不斷提高執行能力,就能抓住每一個機會。競爭來自各個方向——既有中國公司,也有西方公司。但是,對百度來說,競爭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在于執行。
目前,在中國的搜索市場中位居第二位的依然是谷歌。從直接競爭的角度而言,谷歌仍然是我們的直接競爭對手。
沃頓知識在線:有評論認為目前中國公司和跨國公司一樣,對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侵權行為日益關切。您對這一領域的現狀如何評價?
李彥宏:我們確實已經意識到了中國互聯網存在的知識產權問題。但是,過去幾年來,局面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我們也正在尋求因此產生的各種機遇。
比如說,我們推出了視頻網站“奇藝網”,這是一個百度控股的獨立公司,其中所有的視頻節目都得到了版權所有者的播放授權。這個網站的用戶一直在迅速增長。現在,也就是網站運行一年后,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大約1.5億,訪問量也一直在持續增長。
我們對知識產權問題的未來非常樂觀,同時,我們會盡一己之力為推動知識產權保護而努力。我們很快就將推出一項音樂服務,其中只有已從唱片公司得到授權的正版內容。這些舉措都將有助于改善中國互聯網知識產權的總體局面。
沃頓知識在線:百度在移動搜索業務上的戰略是什么呢?
李彥宏:移動設備將會非常流行。中國已經擁有了數億移動電話用戶,而用手機接入互聯網也越來越普遍。我們未來的使命就是推出之前解釋過的“框計算”業務。在手機上,也同樣如此。
將來,當你打開手機的時候,只要一秒鐘,就能進入一個“框”(box),它與搜索框非常相似。你只要輸入自己的要求,我們就能為你提供相關的內容、數據、應用或者服務。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一直在非常努力地靠近這一目標。同時我們也在把許多基于個人計算機的產品和服務轉移到移動平臺。
沃頓知識在線:百度在自己的平臺上推出了很多產品和服務,其中包括游戲、桌面軟件以及實時通訊等等。那么,當你們規劃某個擴張戰略的時候,你們會依據什么標準做決策呢?換句話說,你們是怎樣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李彥宏:我們的核心業務就是搜索。你提到的很多產品都為搜索增加了戰略價值。有些產品可以改善人們的體驗,而且有助于傳播我們的搜索框。舉例來說,桌面軟件——無論是IM,還是工具欄——都有助于將百度的搜索框傳播到很多計算機上,這樣用戶就能更輕松地獲取百度搜索服務了。
此外,我們還要開展其他類型的業務,因為這些業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在搜索市場的優勢地位,我們將其稱之為“登陸頁戰略”(landing page strategy)。當人們進行搜索時,他們最終會得到很多結果,很多連結。如果我們認為,在某些領域有足夠多的用戶,或者我們可以在這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務,那么我們就會起而行動。奇藝網(Qiyi.com)就是一個例證。現在有很多人來百度搜索視頻內容,而我們認為奇藝網能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正版的視頻內容。
另外,我們也會在電子商務項目上投資,因為我們認為,作為一個搜索引擎,百度會成為電子商務市場繁榮的最大受益者。我們有一個項目就是希望電子商務公司能夠得到更快的成長,并且鼓勵他們來百度投放廣告。
沃頓知識在線:有些大客戶抱怨說,百度的搜索廣告價格上漲得太快了,并威脅說要離開。你們的業務會受到什么影響?這會改變你們專注于中小企業客戶的策略嗎?
李彥宏:我們擁有20多萬個客戶和廣告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但是,我們在過去兩年中看到的情形是,大型公司對我們收入的貢獻增長更快。搜索推廣在中國還是個新事物,大部分企業還沒有認識到這種全新市場營銷方式的真正價值。所以,我們必須繼續引導這一市場。
一般說來,小公司往往是首先嘗試新鮮事物的群體,而大公司通常都更保守,行動也更遲緩。但是,現在很多大公司已經開始認識到搜索營銷的好處。在過去兩年中,它們在百度平臺上投入的廣告占其全部廣告預算的比例越來越大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公司都會是我們收入增長的更大驅動器。我們沒有看到與此抵觸的潮流。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尤其是大客戶,不斷找到我們,要求更多的流量、更多的廣告空間。它們一直都想從我們這里購買更多而不是更少的點擊量。同時,搜索引擎廣告是一個競價排名系統,這意味著,你想要購買的點擊越多,價格也會更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公司會認識到,與其他類型的營銷手段比起來,搜索推廣還將繼續是它們的最佳選擇。
沃頓知識在線:中國搜索市場的未來會是什么樣的?主流趨勢會是什么?
李彥宏:“框計算”就是互聯網搜索的未來,在中國尤為如此。以前,人們來到搜索引擎只是搜索一些信息。但是,將來的搜索可以做到更多。你可以尋找數據、應用以及服務,此外,你還可以發布某些東西。
最近,我們推出了一項服務,來說明使用者如何在百度搜索框發布微博帖子。當你在搜索框中輸入一個句子,百度搜索引擎能自動識別出這是你想發布的東西,而不會認為你是在搜索。用戶只從一個簡單的搜索框就能做他們能想到的任何事情。這就是搜索的未來,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本文由Wharton知識在線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原文鏈接: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index.cfm?fa=article&articleid=2407&l=1&&&languageid=4
(來源:沃頓知識在線 編輯:崔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