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和諧,兩岸同頻。從1956到2013,在鋼城崛起發展的半個多世紀里,“江東父老”用勤勞和智慧譜下一首首和諧之曲。從美好鄉村建設到教育優先發展,從擴大就業到繁榮文化,從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到注重環境保護,今天的馬鞍山,處處充溢著和諧因子,一江兩岸共沐和諧春風。
美好鄉村裝點鋼城大地
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和合自然村坐落在剛剛通車的新314省道旁,一條筆直的水泥路連接著村莊和省道。村口處,昔日漂滿垃圾的池塘經過清淤已換了一池碧水。去年9月還能看到的十來間草房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新修的停車場、籃球場和健身廣場。農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覆蓋了各類植被。30盞剛剛安裝好的路燈給村民晚間出行帶來方便。
這是美好鄉村建設給和合帶來的巨大變化。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涵和有力舉措,今天,在鋼城大地上,像新市和合這樣的美好鄉村之花正在濃情綻放。
自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以來,我市積極響應、科學謀劃,提出大力實施“7658”美好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即:圍繞輻射全域馬鞍山,建設七條各具特色的美好鄉村示范線,實施規劃建設、環境整治、產業提升、土地整治、管理創新、文明創建六大工程,到2015年底,全市規劃保留的村莊美好鄉村覆蓋面達到50%以上;到2018年底,規劃保留的村莊美好鄉村覆蓋面達到80%以上。
目前,在鞏固2012年美好鄉村建設成果的同時,全市各縣區和新區都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謀劃實施2013年美好鄉村建設計劃,帶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著“美好”再出發。
廣促就業筑牢民生之本
日前,歷時兩個多月,以“服務民生、促進就業”為主題,以返鄉勞動者和高校畢業生為重點服務對象的2013年“就業促進月”活動圓滿落幕。兩個多月時間里,我市共組織開展各類專場招聘會、“兩皖勞務對接”等活動50余場次,促進9589人與1280家企業達成了就業意向,其中2108名農民返鄉就業。
能否實現充分就業,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程度。
當涂縣姑孰鎮凌云村村民戴思東是通過技能培訓走上工作崗位的。2011年2月,戴師傅進入當涂交通職業培訓學校學習駕駛。當年7月,他順利拿到了駕照,隨后,進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某企業,成了一名司機。“干的活比以前輕松,拿的錢比以前更多。”相比以前的力氣活,戴師傅很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
以培訓促就業是我市擴大就業的有效手段。今年,我市就業技能培訓的目標任務是18000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完成就業技能培訓4588人,通過技能鑒定取得初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人數達3610人,均超過省、市目標時序進度。
“2006年開展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試點工作以來,我市促創業的政策和機制不斷充實完善,市民創業的熱情更加高漲,全民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涌現了一大批富有激情的草根創業者。”市就業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孫榮明說,在統籌城鄉就業的同時,我市也在積極鼓勵全民創業,以創業促就業。2012年7月,我市榮獲“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稱號。
教育優先培育棟梁之才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是馬鞍山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鄭重承諾。
“上得了、上得起,上得好。”日前,全國學前教育工作研討會在我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代表和有關專家對我市學前教育工作經驗和成果給予肯定。
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認真貫徹省、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經費投入,推進項目建設,堅持公民辦并舉,提高普惠園覆蓋面,不斷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努力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較好地滿足了我市群眾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
除了學前教育,我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也在深入推進。2012年秋季,我市在實現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享受免雜費,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同步享受免費教科書,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所在學校學生同步享受免雜費、同步享受免費教科書、同步享受寄宿生生活補助費等“五同步”的基礎上,增加了公辦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同步享受免作業本費。自此,除城鄉部分寄宿生外,我市義務教育全部實現“零收費”入學。
醫療服務壘筑健康大廈
看病難、看病貴,廣為社會關注。筑牢健康大廈,讓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各級政府的責任,也是廣大市民的心愿。
打造社區30分鐘和農村15分鐘就醫服務圈,是我市加強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民生工程,它有效地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犯病帶來的憂愁,讓他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零距離”服務。
在城市,我市自1998年起,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試點工作,按1比1.5萬人口的比例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采取醫療機構派出型、基層醫療機構改造型和全新建設型三種方式,不斷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總數已達106個。
在農村,2007年,我市確立花山區為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的試點區,開始將醫療衛生服務延伸到農民家門口。今天,我市提前一年完成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省民生工程任務,共建成標準化鄉鎮衛生院36所、標準化村衛生室393所,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和標準化村衛生室覆蓋率達100%,農村診療環境大大改善。
我市還大力實施“人才強衛”戰略,積極引進公共衛生人才,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和培訓機制,進一步提高城市和農村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保障水平。
多彩文化豐富精神家園
2011年6月,我市被列為第一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8個城市之一,開始走上以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規范化、均等化為目標的創建之路。張澤連老人今年70多歲了,家住東苑社區的他每天下午都會在午睡后來到社區圖書室,看上一兩個鐘頭的書,看書是老人最大的愛好。“社區環境越來越好,書也多,在這里還能和其他來看書的居民一起聊聊天,我當然愿意過來。”就這樣,東苑社區的圖書室人氣越來越高。
創建以來,我市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特別是基層(社區)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給水平,讓群眾切實從中享受到觸手可及的成果。截至目前,圖書館、文化館實現市、縣(區)全覆蓋,鄉鎮(街道)全部建有單獨設置的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在全省率先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在城市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大放異彩。連續舉辦23年的李白詩歌節,年年有主題、年年有創新,連續26年舉辦的“江南之花”群眾文化藝術節,也被文化部授予全國社會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群星獎。作為我市傾力打造的群眾文化藝術品牌,映山紅藝術團更是將舞臺搬到了國外,在異域他鄉綻放流光溢彩。
力倡環保建設綠色家園
針對前段時間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霧霾天氣,我市迅速行動,在全城倡導綠色出行,不放少放煙花爆竹,為減霾作貢獻。今年清明節前夕,我市也發出了“文明節儉祭先人,綠色健康過清明”的倡議,號召廣大市民擯棄燒紙錢、撒冥幣、鳴鞭炮等陋習,自覺選擇獻花祭掃、放飛思念等文明祭掃方式。
馬鞍山濱江環湖,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市特別重視城市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按照“城在林中,林在園中,山水環繞,碧水藍天”的生態園林城市格局,傾力打造“山水詩都綠鋼城”。
雖身為一座工業城市,馬鞍山卻是全國少有的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光環于一身的城市。2002年8月,我市正式啟動“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開始實施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地表水綜合治理、節能降耗等十大環保工程。2006年,我市成為當時中部地區第一個環保模范城市。2012年,我市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
(編輯 馬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