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
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池州城西,建村于公元64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晚唐詩人杜牧作《清明》詩而名揚天下。是全國唯一以村建志入選《四庫全書》的村落,是池州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享譽中外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旅游文化品牌。
為充分挖掘杏花村文化內涵,彰顯池州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底蘊,2012年,池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搶抓發展機遇、順應社情民意,在主城區西南部規劃建設杏花村文化旅游區。規劃建設中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區東至318國道,南至涓橋天生湖南岸山體分脊線,西至秋浦河西岸,北至秋浦河大橋東連接線,總規劃面積約3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規劃面積16.8 平方公里,起步區8平方公里。
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功能分區突出“一路二水三區”特色:“一路”,指318國道旅游休閑產業發展帶,是旅游區的映像區、引景區和杏花村發展財富區,通過沿路景觀改造,形成一路杏花景觀大道;“二水”,指秋浦河原生態濕地休閑帶、十里杏花溪田園游憩帶,構筑“水環村繞”的江南田溪格局,形成綠樹村邊合、水韻杏花村田園意境;“三區”,指啟動區(唐風鄉韻體驗區)、發展區(唐風田園觀光區)、延展區(唐風山水度假區)。其中,啟動區約8平方公里,以丘陵、綠谷、塘池、村莊為基礎,營造“十里煙村一色紅,村花村酒兩共幽”的田園勝境;發展區約16平方公里,結合古代經典田園產業打造新型生態產業發展區,實現生態觀光與資源保護相協調,產業發展與經濟建設同步推進,旅游產業和農林升級共振發展;延展區約11平方公里,將天生湖山湖交融、幽靜鄉野的基底氣質與唐代皇室貴族休閑方式耦合,打造最具特色唐風高端濱湖度假區。
根據總體規劃的要求,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將以旅游業態為主,突出“詩、酒、茶、花、水”文化主題,著力打造具有山水風情、生態風貌、唐朝風韻、江南風格、市井風味、農耕風俗的“中國最具特色的旅游業態”和“中國最有價值的文化品牌”。建設目標是:計劃到2015年建成初具規模、基礎設施齊全、旅游功能完善、品牌效應彰顯、獨具文化魅力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到2020年,再現“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載詩人地”的佳境,建成集生態文化休閑、民俗文化體驗、市井文化消費于一體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力爭年接待能力達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50億元。
杏花村文化旅游區自啟動建設一年多以來,堅持“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彰顯自然生態本底、點綴布局景觀小品”的基本建設思路,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編制完成“一路兩水三區”的總體規劃以及農、林、水、電、游路等專項規劃;基本拉開景區北入口框架,全面啟動征遷安置工作,完成房屋征收5萬平方米、征地532畝和土地流轉6400畝,石城路、十里路和秋浦河大橋即將修建完成;先后與30余家企業深入洽談,成功簽訂起步區北部園區合作框架協議,農耕文化園、四季花卉園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完成紅豆杉、桃樹等景觀樹木種植1.17萬株、杏樹種植400余畝;爭取建設用地指標650畝,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相繼列入省“861”行動計劃、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規劃區項目。
圍繞建設目標,我們近期將以起步區建設為重點,突出抓好土地征遷流轉、基礎設施建設、業態招商布局、文化旅游營銷等重點工作,推進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建設盡快出形象、見成效。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石城路、十里路沿路景觀和綠道建設,啟動景區東入口、二級游道項目和水系貫通工程建設。二是加快征遷安置。加快推進3平方公里范圍內集體土地、北入口左側至特教學校、長崗新村石城路東側等地塊房屋征收和土地流轉,全面完成6戶企業搬遷工作。三是改善生態本底。組織實施4平方公里范圍內農業景觀、林相改造、林業景觀建設,推進景區北入口區域景觀提升改造,加快四季花卉園和農耕文化園建設,年底前打造“梅洲曉雪”、“茶田麥浪”景觀。四是積極招商引資。加強與安徽美邦集團、廣西海灣智庫集團、中信信托、浙江萬向集團、香港衛視傳媒集團等企業實質性合同談判工作,爭取盡快簽約。力爭年內啟動建設重點項目7個,實現總投資約10億元,初步建成起步區雛形,確保2014年4月底前具備舉辦國際杏花村文化旅游節基本條件。
(編輯 馬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