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美觀的保障房,讓千萬個困難家庭圓了“安居夢”;生態宜居的鄉村,讓農村居民圓了“美好鄉村夢”;完善的城鎮基礎設施,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圓了“幸福家園夢”……這一個個不斷被實現的夢想,織就了美好安徽的迷人畫卷。
自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全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圍繞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城鎮化、美好鄉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集中精力謀科學發展之策,鼓科學發展之勁,興科學發展之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全面超額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給的任務。
保障房建設——讓老百姓住的舒心
保障房建在哪里?怎么設計?如何分配?這一個個問號后面,牽動著上百萬家庭的幸福指數。為此,安徽省采取加大財政投入,實行預算安排,利用社會資金,鼓勵企業自籌,爭取信貸支持、發行企業債券、開展住房公積金貸款試點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各市還打造專業化的投融資平臺,作為保障房建設、融資、運營平臺。
到2012年底,安徽省累計通過實物保障、發放租賃住房補貼等方式解決了110萬戶城鎮家庭的住房困難,其中,40多萬戶城鎮住房困難家庭通過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發放租賃住房補貼等方式改善了居住條件,70多萬戶家庭通過棚戶區改造改善了居住條件。全省保障性住房覆蓋面由“十一五”末的5.6%提高到14.8%。2013年計劃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0萬套(戶),基本建成25萬套。截至3月底,已開工14.57萬套,基本建成7.48萬套。
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安徽還將保障房建設與產業新城、城市新區、舊城改造、拆遷安置房建設結合起來,科學選址、合理規劃。保障性住房基本建在交通便利、公共設施齊全、居住生活成本較低的區域。
保障房的質量好不好?能不能贏得住戶的“口碑”?是保障房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為了讓老百姓入住無憂,該省出臺了《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設質量管理規定》,落實各方主體質量責任,對質量問題實行“零容忍”。全面推行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質量責任主體信息公示牌和永久性標牌制度,實行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建立定期督查和對口巡查制度,委托專家開展第三方獨立質量安全巡查,嚴格履行基本建設程序,將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全部納入質量安全監管范圍,建立質量安全管理檔案。
建好保障房只能算完成了保障群眾住房的第一步,確保公平分配是關系保障房成敗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安徽通過嚴格執行“三審兩公示”制度,全面公開分配過程和分配結果,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加強資格審核,建立保障家庭綜合信息比對制度,提高審核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探索保障房統籌并軌,以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為重點,探索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軌、統籌使用。此外,還加強使用動態監管,逐步建立實時監控體系。落實年度復審、定期回訪、動態管理、不定期巡查、舉報投訴等制度,強化租賃合同管理,嚴查閑置、轉租違法違規行為。
城鎮化建設——貫徹生態文明理念 促進綠色發展
安徽省城鎮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快于全國平均水平。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6.5%,比2007年提高7.8個百分點。根據規劃,2017年全省城鎮化率將達到55%,2020年接近60%,2030年達到70%。當前,全省城鎮化發展又面臨著人口異地城鎮化、分區差異明顯、中心城市能級不足等問題。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人介紹,推進新型城鎮化,將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堅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分區發展,城市組群、中心城市、縣城、鎮分類指導。堅持產城一體、綠色生態、彰顯特色。
目前,全省各級城鎮總數達936個(設市城市22個,縣城56個,其他建制鎮858個),其中特大城市4個(合肥、蕪湖、淮南、蚌埠),大城市9個(淮北、馬鞍山、阜陽、六安、安慶、宿州、銅陵、滁州),中等城市約20個,中心城市人口占全省城鎮人口的比例大約45%,縣級城市占城鎮人口的比重約40%,小城鎮約15%。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為龍頭、大中城市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層級結構。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安徽也取得了新進展:皖北地區積極探索農業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有效路徑。皖中及沿江地區大力推進合肥都市圈和蕪馬都市圈建設,努力構建省域雙核,引領全省發展。皖西地區及皖南地區積極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注重生態保育建設,加強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促進城鎮化的綠色發展和特色發展。
美好鄉村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2011年以來,安徽省以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清潔工程為抓手,推進村莊整治試點工作。村莊環境整治取得突破性進展,涌現出一大批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特色鮮明、民主和諧的美好鄉村典型,受到了農民的歡迎。
據了解,2011——2012年累計完成3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實施了485個鄉鎮農村清潔工程,對3260個村莊開展集中整治試點。2012年,著力抓好美好鄉村規劃編制。在省域層面,編制了《安徽省美好鄉村規劃(2012-2020年)》,對全省美好鄉村建設作出整體安排。
“政府主導不包辦,群眾事情自己辦?!苯衲辏不帐「骷壺斦A算總投入34億多元,主導建設中心村和治理自然村,通過民辦公助、以獎代補和獎補結合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鼓勵農民追求村美人富。中心村為鄉村基本服務單元,主要建設任務是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完善基本鄉村公共服務及支農服務功能,配置小學、幼兒園、衛生所、文化站、圖書室、鄉村金融服務網點、公共服務中心等11項基本公共服務和公交站、垃圾收集點、污水處理設施、公廁等4項基礎設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自然村為鄉村基層單元,主要建設任務是保留鄉村特色,改善人居環境,配置健身活動場地、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
安徽各地都在積極行動,規劃建設工作正在積極推進,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今年實施的1710個中心村中,94%的中心村規劃已經完成編制,36%的中心村業已開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編輯 馬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