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的啟示
倫敦奧運成就博爾特的“傳奇”。
奧運是厚積薄發到極致的體現。從九年前倫敦首次競標、到長達七年的籌備,一切期待、焦慮、興奮與悲喜最終在16天里迸發。
當奧運圣火熄滅之時,在人們思緒轉向里約熱內盧之前,參與到倫敦奧運當中的千千萬萬的人都有不同的感觸。
國家元素
今天這個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倘若在睡夢中將你從一個國家移至另一個國家,睜眼醒來,你感受到的新奇和沖擊不會太多。全球化帶來了方便,但也失去了一些驚喜。
奧運是少有的讓你還覺得國家個性各異的場合,雖說是奧運大家庭,但對金牌的渴求,凸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元素。
于是,談論中美金牌榜的角逐、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角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比照、韓國和朝鮮的較勁屢見不鮮。
號稱日益全球化的媒體在奧運一刻變得本土化,美國的報道少見其他國家運動員、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也大幅報道自己的運動員和賽事,就連BBC這個國際報道見長的媒體(或許你有不同看法),在奧運一刻也本土化,以至于BBC總裁都有些不滿。中國央視名嘴白巖松說這是英國的“全運會”。
我們對媒體不可求全責備,確實,誰又不是這樣呢?于是,我們要考慮的是:奧運我們要欣賞的是人類挑戰自我極限的努力和突破、欣賞的是博爾特、菲爾普斯、葉詩文、皮斯托瑞斯等有天分的運動員的精彩表現,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以至于掩蓋和拒絕欣賞對手。
劉翔再次夢斷奧運,引發中國網民的熱烈討論。
奧運精神
四年前在北京,一個很少考慮的問題是“奧林匹克精神到底意味著什么,怎樣才能體現體育競技精神”。
倫敦奧運可以說給了人們一個反思的機會,一個回歸奧運的“根”的機會。八名羽毛球隊員因為故意輸球被取消資格,給奧運家庭成員敲響警鐘,在追逐金牌的同時,不得不放慢腳步,好好考慮一下追逐的目的。這并非是什么壞事。
想必中國不少人對倫敦奧運是又愛又恨。在長達兩周的賽事里,中國長時間在金牌榜上領先美國,中國男子游泳、體操男團、羽毛球等都實現突破,這些都是引以自豪的。但因為葉詩文受質疑的風波、于洋和王曉理事件、加之陳一冰、張文秀和女子自行車等裁判問題,令不少中國人不滿。
這種情緒波及到對倫敦奧運的評價甚至對英國的看法,種種言辭無法一一解釋,但有兩點需要考慮:其一,任何評價需基于客觀和理性,而不是囫圇吞棗地亂扣帽子;其二,評價倫敦奧運的標準是什么?倫敦奧組委無權干涉美國教練的言辭、無權干涉媒體該如何報道,倘若標準是順利安全地舉辦一屆奧運,對倫敦奧運的一些指責就有些站不住腳。
多達七萬的倫敦奧運志愿者為奧運跑前忙后。
微博奧運
四年前,當我在北京報道奧運時,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都是新鮮事物。時過境遷,倫敦奧運成了“微博”奧運,運動員從運動員村發微博,不需通過媒體就可以擔當“通訊社”;倫敦奧組委、國際奧委會、各個媒體和網站無不以微博第一時間發布信息。
社交媒體,將倫敦奧運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360度全視角的奧運,也對記者提出全新挑戰,意味著,一天24小時,沒有工作與歇息的分別,任何一點信息都會得到全透明的迅速傳播。在誰都可以發布微博的時代,新聞媒體的價值和聲譽該如何體現?
微博也是雙刃劍,謠言和真相都在此興衰。英國一17歲年輕人在推特上惡意攻擊本土跳水明星戴利結果被逮捕起訴。相對而言,劉翔就沒有這么幸運,在受傷出局后,一些微博對他的攻擊遠甚于對戴利的攻擊。人們不禁要問,微博的底線到底在哪兒?
意外和欽佩
倫敦奧運一直所擔心的安全和交通結果被證明有些多余。不少人說,北京奧運的交通比倫敦好,但任何事情都要放在環境下討論。倫敦的基礎設施比北京老,地鐵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了,受各種法律的制約,街道也不可能像北京那樣快速地拓寬。所以,倫敦和自身比、甚至與它歐洲大都市比,奧運交通還算出色。
對天氣的擔憂也被證明是多余的。奧運開賽前的陰雨連綿的天氣讓人們擔心本屆奧運會是“最潮濕”的奧運,但16天里倫敦的天氣還算爭氣。
最后,必須得說說志愿者。一路報道奧運,身心疲憊,如果說有什么能激勵我們繼續“戰斗”下去的話,那就是志愿者。不少志愿者早晨五點起床、午夜時分才回家、沒有報酬,有的還得貼錢。不少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在黑暗、甚至不通風的地下過道里把門,雖身在現場,但無法觀看比賽,當你詢問他們時,總能得到他們的笑容(雖然不總是能得到答案)。
所以,奧運期間,英雄在賽場上產生,但平凡人才最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