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非你莫屬》Boss團成員杜葵
杜葵:英國創意產業在很多方面值得學習
近年來,中國電視求職節目日趨流行,也吸引了眾多留英中國學生的關注。BBC英倫網專訪正在英國訪問的《非你莫屬》Boss團成員杜葵,請他就海歸、創業等話題向中國學生提出建議。
電視求職節目在中國頗受歡迎,也有一些英國海歸選擇這種方式,在電視上直接與多位老板互動,尋求心儀的工作。
在眾多電視求職節目中,《非你莫屬》Boss團成員杜葵以資深海歸的身份、中肯的評語、和藹的態度受到一些留英中國學生的敬重和欣賞。
杜葵目前正以公益機構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Youth Business China)總干事兼創業學院院長的身份在英國訪問,出席王儲查爾斯王子基金會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I,Youth Business International)的活動。
杜葵對BBC英倫網談到自己1990年代中期從比利時學成歸國時的狀況表示,當時沒有太多不適應感,因為自身資歷、經驗過硬的他很快就得到幾家跨國公司的工作邀約。
“盡管如此,剛開始我還是做好了去小吃一條街賣羊肉串的心理準備”,他笑言。
鑒于很多留英中國學生就讀一年制碩士生,有些同學畢業后回中國就業面臨一定程度的困境。
杜葵的建議是,盡量爭取在這邊畢業之后有一定實習或工作經歷,如果實在做不到,那至少要有一些游歷的經歷,即使沒有工作經驗,至少要有閱歷。
“從老板的角度來說,他們對一些沒有工作經驗、留學時間又短的小海歸有一種擔憂,因為這個群體與國內畢業生相比,優勢非常之少”,他解釋。
杜葵強調,不能完全以玩的心態出游,因為“雇主看到你的經歷,可能最想問的是,你從中學到什么了,這段經歷教給你什么;如果你有其他人沒有的感悟,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就是你的優勢”。
他建議中國學生趁年輕,盡量多在英國、歐洲走走看看,一個人出去最好,但是如果有安全擔憂,可以找同伴。
“最好找外國朋友,如果去的是歐洲,那么可以找美洲人、非洲人同去,與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又會發現很多不同的東西”,他說。
創業是不確定的事
創業大潮在全球風行、一些創業型企業家廣為人知之際,創業也成為一些英國“海龜”所熱衷的話題。
多年來在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擔任志愿者,今年轉到該機構全職任職的杜葵表示,剛從國外回去的人往往抱著“我發現很多國外有國內沒有的東西”這種想法,以為這些就是機會,但其實僅有非常小的可能是機會。
杜葵解釋:“很多人以為自己知道新東西,但其實國內很多想創業的人可能已經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的比他還要多,甚至可能比外國人了解的都要多,所以,很多時候這些是假象”。
“我認為,剛從國外回去的人,除非在某些特定領域,比如高科技領域,在那個前沿,知道自己掌握的東西就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馬上去創業還有可能成功”,他說。
“如果只是常規性的、跟生活相關的點子,我會建議大家回國后先到你想創業的領域找工作,對中國市場有真正的理解之后再創業,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一些”,他強調。
杜葵認為,一個人在一個行業要至少工作三、五年之后才有創業的資本,但也看個人的悟性,有人可能兩、三年就著道了,沒那么強的話,三到五年是有必要的。
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Youth Business China)10年來已經成功扶持中國青年創辦企業6128家,扶持期內創業企業成活率為97%。
那么,這些創業成功者身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共同點?
杜葵告訴記者,這些成功者首先比較清醒地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而這是特別重要的;其次,都有比較強烈的動機,想做成一些事情,想改變一些東西。
“創業其實真的是一件非常不確定的事情,西方說的給創業者投資的是3F,即friends、family、fool(親戚、朋友、傻子),YBC扮演最后一個角色,向青年創業者提供無利息、無抵押、無擔保的三到五萬元啟動資金”,他說。
杜葵的經驗告訴他,成功的創業者有一個共同點,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總是不甘心,也許第一次創業沒有成功,但他會在別的事情上再創業。
理性看待電視求職
談到電視求職節目的流行,杜葵建議留英中國學生對此有正確的判斷,不要把它視為最好的求職途徑。
“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挑戰、自我鍛煉的好機會—坦率說,無論是誰站在臺上面對攝像機和那么多老板的時候都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他指出。
杜葵認為,對“海龜”求職說,這未必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未必有適合你的崗位、談得來的老板。
從電視的角度,求職節目其實也屬于娛樂節目的范疇,但是由于傳播范圍廣、涉及的主題符合社會需求,賦予了它一定程度的教育意義。
留學生看《非你莫屬》的比例可能比在中國的大學生看得都要高,杜葵在赴英飛機上就偶遇了一位這個節目的學生粉絲,向他討教了很多問題。
“畢竟在中國,想要了解職場還有很多其它途徑,而在海外留學的學生想要回國找工作的話,看這類求職節目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能夠了解老板的想法、一些公司的情況,也增加了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他表示。
接觸過眾多海歸求職者的杜葵覺得,當你同時面對老板的時候,其實什么技巧都沒用,“因為老板們都見過太多求職者,有任何偽裝之處都會被識破,所以真誠很重要”。
“但這個真誠不是說,在現場表達‘我特別想要你的工作’,老板們特別在意的是,當你想要一份工作的時候,有沒有做足相關的研究”,他告訴記者。
杜葵指出,如果一名求職者說特別想到某公司工作,被問了幾個問題之后卻發現對這家公司了解甚少,這其實是不真誠的表現,你的所謂愿望是虛假的—盡管你真的想來,卻沒有做出任何的努力,那么結果可想而知。
“越高層的人面試,越看重求職者是不是有自知的人,是不是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看求職者是不是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說。
因此,杜葵給大家的建議是:“越明白這一點、越有動機的人才是老板越愿意用的人,哪怕能力有所欠缺,因為畢竟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而動機、自知以及意志、品質等人的核心素質則不是一個企業所能培養的”。
(責編: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