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呆在五一商圈的紅梅冷飲,尤其是酸梅湯,這些年來,我的舌尖還在尋找那個味道,可惜,找不回。”這是一位網友惋惜的長沙失去的味道。事實上,酸梅湯的這種味道并沒有死去。
與這座快樂城市相配的主流味道一直是熱辣、香辣,是甜膩和酒精。最近,開始捍衛長沙老味道的人發現他們正在丟失這座城市的“酸味”。是的,關于酸甜,位于坡子街上的紅梅冷飲店老板羅愛民稱:“紅梅不是百年老店,這么多年來,堅持的卻還是傳統酸梅湯的老味道。”這家門面已經做出了老字號的氣派的店子,在2012年,卻很可能要搬遷到友阿奧特萊斯,連帶搬遷的還有長沙人50多年的酸梅湯記憶。
事實上,這并非長沙最知名的酸梅湯冷飲店的第一次搬遷,從五一廣場到坡子街火神舫,這家店子轉戰四方,為的是堅守長沙人的味道。
酸的,甜的,關于酸梅湯的味覺記憶,對80后的小胡來說,卻停留在五一廣場的紅梅冷飲,現在嘛,“那種味道變了,雖然還是沁甜的,泛著紅褐色光澤的玻璃杯,但,變了就是變了。”小胡這樣的話無法得到羅愛民的同意。
對于擁有幾十年酸梅湯制作經驗的羅愛民來說,熬酸梅湯,梅子是需要熬三道的。可惜的是,今年沒有味正的烏梅,取而代之的是口感更加怡人的紅梅。對紅梅的老板來說,那種酸澀而甜沁的味道其實一脈相承,只不過,喝酸梅湯的人老了。
只有當一種味道從星城徹底消失,長沙人才會驚覺:哦,那一年我17歲,吃著……馬明德堂的肘子,華南小吃的油炸三明治,沙利文西點店,譚延闿的組庵菜……雖然每一種味道的死去,都讓我意識到長沙的韻味在增長。
只是酸甜,如今有酸奶,更多的人在街上選擇冰激凌,選擇可樂。蔡鍔路水風井的另一家生產酸梅湯的店子,卻并不吝嗇他們對酸梅湯的喜愛。清晨,甚至有人要喝溫熱的酸梅湯。老板娘葉萍如是告訴我。
但連帶酸梅湯里的山楂也越放越多。烏梅一定要來自浙江,個頭碩大;白糖一定要熬成糖油,呈現出醬油色;最好是冰鎮的時候喝一口,而且在夏天。關于酸梅湯的這些老規矩。葉萍說;“我不告訴你,你也不知道。”
在長沙非宜居的炎熱里,清代大學問家王闿運也喝“梅漿”。而華南小吃店中一位漂亮的美女吃著涼面,聽到我們說酸梅湯,不禁睜大眼睛說:“不是只有九龍齋才有么,酸梅湯可以自己制作么?”我能說什么呢?如她一樣,這座城市能尋出可以PK工業酸梅湯巨無霸的,也僅此兩家。
裝滿紅梅的蛇皮袋堆在紅梅冷飲店樓上,這是該店剛從四川引進的貨源,很難想象,明年,這種味道可能離開坡子街。就像3元一杯的酸梅湯不曾出現在華南小吃的價目表中一樣。這些讓人憂傷的故事,不禁讓如我一樣的長沙獵味者鼻頭一酸:酸梅湯老了,誰說我們的味蕾就不認舊了?
來源:長沙晚報?? ?實習編輯:鄭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