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4日評論版頭條:上海大學生“零首付”創業政策在現實中遇到了尷尬。近日,有媒體對第一批六位參加“零首付”創業的大學生采訪后發現,他們在拿到營業執照后,幾乎都遇到了辦不出銀行企業帳戶的問題。
在金融危機陰影的籠罩下,社會就業矛盾日漸突出。政府出臺該項政策的初衷就是為了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為他們充分施展才華提供機遇。然而,要想讓這一利民政策真正奏效,相關部門還是應當事先做出通盤考慮,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讓商業銀行扮演政策救濟的角色。
今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據報道,上海某高校往年1月份應屆畢業生簽約率就達100%,而截止到今年3月份,未敲定就業意向的畢業生仍占據30%,而有的大學今年就業率尚不及20%。事實上,打破就業僵局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為經濟活力放行,降低大學生創業門檻當屬其中重要的方式。
然而,僅有良好的初衷仍是不夠,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合作方,特別是商業利益合作方的積極配合,否則政策難免會鏡中花、水中月。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開設企業帳戶仍然會遇到各種剛性障礙。例如,即便是要求最低的銀行也要求創業者必須在帳戶中存款2萬元,并支付2、3千元的手續費。這對于剛走出校門的創業大學生而言,儼然成為橫亙在優惠政策和他們之間的一道玻璃門。甚至有些大學生創業者雖然已經拿到第一筆業務,但由于沒有企業帳戶,對方資金無法劃轉,最終導致業務泡湯。
其實,銀行作為贏利性商業機構,追求低風險、高收益本無可厚非。以銀行貸款評估體系而論,大學生初出茅廬、涉世未深,其開辦企業的抵抗風險能力根本無從考證,再加上注冊資本偏低等因素,商業貸款大門難以向其敞開。即便工商部門高調出臺了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但在缺乏實質性政策風險擔保的前提下,商業銀行本著自身商業利益考慮,確實很難做出積極的配合。
大學生創業受挫看起來只關乎部分社會領域,但其實質是民營經濟發展困境的折射體現。之前,民營經濟在扶持政策下難以受惠的案例一直屢見不鮮。在成品油領域,商務部曾出臺《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宣布自2007年1月1日起開放國內成品油批發經營權。據此,非公企業本應該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該市場領域。但《辦法》同時要求,申請經營權的企業,其油庫容積和注冊資金應達到1萬立方米和3000萬元人民幣。據統計,全國能夠達到這兩大限制標準的民營企業可謂是鳳毛麟角。顯然,現實的進入高門檻幾乎把所有的民營油企排斥在外。
金融危機之下,民營經濟的發展潛力不再應被忽視。據統計,我國儲蓄高達24萬億,這一規模遠遠超出了政府4萬億投資規模。啟動這些民間資金可以將錢引導向經濟發展最需要的部門,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應該看到的是,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不僅能推動市場多元化格局的成熟,而且其所帶來的鯰魚效應也將會有效地提升市場活力。就以大學生創辦的企業而言,因其沒有思維框架制約反而極有可能成就輝煌事業。比爾·蓋茨和戴爾就是學生創業的典型,一個是技術天才,一個是營銷專家。盡管,復制二者的成就并非易事,但是至少能夠吸引大學生躍躍欲試,能夠在創新中釋放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同樣的也理應成為為相關部門把扶持創業工作做好做實的激勵目標。
其實借鑒海外市場經驗,鼓勵大學生創業行政部門不能只號召而不參與。通過行政部門主導,積極引入包括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社會多方參與的風險分擔基金,就足以讓商業銀行不再因忌憚全額承擔風險而卻步。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機制一個良性循環,由大學生創業所帶來的龐大市場創造力,一旦能夠批量成功,不僅能夠給地方稅收帶來回報,同樣也會為商業銀行和私募基金發掘長期優質客戶奠定基礎。只是在當下,要想實現長期的多方共贏,還需要踏踏實實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也不能讓積極扶持民營經濟政策止于表面,流于形式。(作者馬紅漫為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經濟學博士;
編輯
姚英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