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12日評論版:今年是鄧小平誕辰105周年。為此,既有《永遠的小平》影視展,又有故事片《百色起義》、《鄧小平》和不少有關鄧公的電視劇、影視紀錄片的播出。這些影視資料能構成“永遠的小平”這五個字中最有份量的“永遠”二字呢?
有些歷史的功績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功績變成陳跡的現象同樣多得不足為奇,更有甚者,回憶還會發生演化、變形、甚至扭曲:譬如一些當時看似痛苦的東西,當被后人談起時,卻不知何時變成了“美好的回憶”。而一些當時看似美好的事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成為痛苦的沉思?!我記得在讀鄧公文選時,鄧小平自已也曾非常豁達地說過,將來我的東西無人看了就說明社會又進步了。可見,世間許多人所期盼的許多所謂“永遠”其實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們今天說“永遠的小平”,就要厘清什么可以續之久遠,什么可以加以封存,又有什么可以遺忘。以筆者的一孔之見,在鄧小平留下的政治精神遺產中,他那種建立在對中國與世界大格局準確判斷基礎上的憂患意識,是真正稱得上“永遠”的。
改革開放之初,他憂患的是中國的落后所導致的“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出訪日本美國之后,他對于中國的“球籍”問題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一個東方大國卻沒有強國國力的現實,使鄧公那一代人痛心疾首。正是出于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以及由此引發的急切,鄧小平才會把發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才會堅決地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才會逢會必談、逢人必講“讓一部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也才會主張摸著石頭過河、主張“不爭論”,聚精會神去搞建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戰后雅爾塔冷戰格局的結束,使鄧公既看到了危機又看到了機遇。盡管由于蘇東劇變和中國的政治風波使某些人把反和平演變視為工作主脈,但鄧公卻判定“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的基本趨勢。他的著名的南巡講話就是這種心路的鮮明寫照。鄧小平在深圳珠海一再叮囑地方領導人“你們要快一點”。在上海過春節,他也不忘提醒產業工人“世界給中國發展留下的時間不多。”為此,他再次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并且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憂患與急切之情躍然紙上。
鄧公退休之后及謝世之前,是否就成了含飴弄孫閉門謝客的寓公了呢?當然不是。從最近一篇引起國內理論思想界普遍關注的文獻中,可以看到,鄧公的憂患意識非但沒有減弱,而且還有所加強,其一針見血的程度,至今仍使人感到這位老人思想的犀利與鋒芒。
這份文獻就是鄧小平在1993年9月與其弟鄧墾的談話。在這篇談話里,鄧小平這樣說:“…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兩極分化已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少部分人獲得了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鄧公的這段話有三層含義:其一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后執政黨和決策者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并不比此前不發展時要少(如果不是更多的話);其二是國家發展起來以后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存在財富分配懸殊、少部分人占有多數財富的問題;其三是國家必須利用各種(不是一種)手段方法方案(包括政策法規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否則,總有一天會出亂子。
鄧公的話,反映出鄧公晚年仍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是老人家勇于面對現實的一貫作風的體現。不過,要說到“永遠的小平”,筆者以為更應該從實質上吸收老人這極富預見性和戰略性的思維成果。因為,他的這些帶有警示性的見解正在今天的中國現實生活中不斷得到印證。記住這些話,“永遠的小平”才能拂去歌舞升平的輕曼,留下永遠的清醒!(作者為《中國財經報》社長兼總編輯 秦曉鷹 編輯 姚英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