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
11月18 日專欄文章:上星期閱讀網上新聞時得知,為了給新的商業開發區讓路,武漢市漢口循禮門火車站已經被拆除。讀罷心中頓生悵惘。
那是我兒時最為熟悉的地方。近些年我常常回武漢老家度假,知道古老的京漢鐵路穿過漢口市區的一段已不復存在,但百年建筑大智門車站和循禮門站卻得以保留,甚感欣慰。如今前者雖然尚在,后者卻終未能逃脫被拆除的命運,思之不禁黯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家就住在循禮門附近,所就讀小學就叫“循禮門小學”,每日上學放學都從火車站門口經過。那是一個貨運車站,不上下旅客,但我常常到那兒去玩。我常常以羨慕的眼光看著身著威武鐵路制服的鄰居叔叔手執紅綠小旗指揮火車進站出站,看大汗淋漓、光著黝黑發亮的上身的搬運工把沉重的貨包從鐵皮車廂中扛出碼放在站臺上;我也常常透過木板箱的縫隙去窺探里面裝著什么神秘的機器;有一次還看見停靠在站臺旁一節敞篷車廂里的長頸鹿伸出頭來啃食路邊的樹葉。更多的時候是在站臺旁陳舊的磚縫里掏蛐蛐兒,或者把開線的糧食包里遺漏出來的黃豆撿拾起來拿回家去讓祖母炒了給我吃。
循禮門火車站建于1916年,經歷了幾乎整整一個世紀。對于我那一代人來說,它見證了共和國最初的那個熱氣騰騰地發展經濟的時代,見證了中國人雖然過著生活清貧卻滿懷信心建設國家的日子。就我個人來說,它也承載了我兒時的部分記憶。因此對于它的湮滅,我心中充滿了失落和傷感。
在當前一座座城市以急不可耐的速度改變面貌的時代,拆除陳舊的房屋、建起造型現代的高樓不可避免,也是受老百姓歡迎的。而且,經過多年的爭論,保護具有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歷代建筑也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然而,這些年來保護的重點卻往往只是那些帝王將相的宮廷豪宅、儒釋道家的廟宇廳堂、名人顯貴的故苑舊居,對于像循禮門車站這樣的與小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近代建筑卻似乎不很在意。
我之為循禮門車站的拆除而傷感,并非僅系個人懷舊使然。思慮更多的是,在究竟為什么要保留歷史文化遺跡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認識是否完全正確?
多年以來,我們把上文所提及的那些樓堂園宅保留下來,甚至翻修重飾,似乎只是為了讓人頂禮膜拜、合影留念,從而帶動旅游收入。至于這些建筑所代表、所蘊含的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思考,則似乎想得不多。所以像循禮門車站這樣其貌不揚、又沒有什么名人瓜葛(因而沒有什么旅游收入潛力)的普通貨運車站,也就難免一拆的命運了。
其實,建筑遺產留給我們的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一種物化的地域氣質,它承載了一個特定時代的記憶,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以及人們在這日常平凡中所形成的人際關系、生存理念、社會習俗、道德情操。保留這些建筑,就是保留我們的文化傳統、保留我們民族的優秀精神遺產。
“為什么要保留歷史的記憶,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么作用?”問這樣的問題本身就說明了當今功利主義的思潮已經多么深刻地滲透進了我們的頭腦中。如果聽任這種功利主義泛濫下去,我們的心里就會除了利益、享樂之外不再有任何東西了;沒有精神上、靈魂上、情操上的美學追求了,人也就淪落成只貪圖口腹、感官之樂的低級動物了。
文化遺產給我們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情操上的培育,是幫助我們獲得并提高精神境界的一份動力。這種精神上對美的追求會幫助我們從人性上變得更加善良、更加彼此友愛;人們為私己利益而彼此沖突、相互紛爭的心理沖動就會減少;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社會也會變得更和諧,更美好。這是一種無形的遺產,比起鬧哄哄的旅游商業所帶來的利潤來,其價值更高。
因此,保留像循禮門車站這樣普普通通而又承載了老百姓艱難奮進記憶的舊時建筑,既不是為了滿足少數人的懷舊情緒,也不是為了“開發旅游資源”,而是為了保存一份民族文化精神、一種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懷。(中國日報評論員 劉式南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