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4日報道:近幾個月來,中央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規定給瘋狂的房地產市場降溫,每一條規定都比之前的一條更有力度。最近政府實施的幾項規定讓許多評論員都認為政府終于下決心降低房價了,購房首付款比例提高,停止向第三套房購買者發放貸款。
人們關心的不是政府調控房價的誠意,而是這些措施的效用。樂觀主義者們低估了房地產市場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行政調控距離。大陸房產泡沫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這一泡沫兩年內必破無疑,注定會成為中國工業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將中國城市的房價及居民收入水平與一些發達國家的房價及收入水平比一比就能立刻感受到中國地產市場問題之嚴重。北京六環路外的一套建筑面積100平米的房子市值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北京每戶居民年均收入僅為6.5萬元人民幣。計算并不難,但結果卻駭人聽聞:北京的房價是家庭收入的16倍。倫敦一套房的平均售價為25萬英鎊(約合250萬元人民幣),家庭年均收入約為6萬英鎊,略低于房價的四分之一。英國北部一套100平米住房的絕對價值比中國許多中等城市的同樣一套住房都要低。但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僅為英國人均收入的九分之一。
幾大因素決定中國房價仍將繼續上漲。中國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對住房的需求居高不下。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城市人口以每年3.5%的速度遞增。一邊倒的人口流動造成城市化失衡,有限的房屋資源供不應求。政府曾宣布到2020年將城鎮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35平米,但即使最樂觀的計算也告訴我們,這一目標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有可能實現。只要基本的居住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對房屋的需求便會與房價一樣始終維持在高位運轉。
對房屋的需求也與中國人的心理有關。一套住房不僅是棲身之地,還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因此,很多人不愿意租房。2008年中國私人住房自有率達到82%,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德國和美國的私人住房自有率分別為41%和69%。政府官員和利潤驅使下的開發商也不會在一夜之間改變主意。地方官員長期以來努力推高地價,加快農業用地使用權轉讓,以增加政府收入。目前中國地方政府收入中至少有四成來自出讓土地使用權。土地私下交易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2006年,土地開發商購得的土地同比下降4.4%,但當年用于開發的土地卻同比增加20%,這表明土地開發商為了獲得最高利潤囤積土地的做法是普遍存在的。
中國中低收入群體住房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并未得到緩解。市場供應量據估計僅為總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對低收入群體住房的投入與居民住房總投入的比例在過去十年間大幅下降,從1998年的高于13%跌到2008年的4.3%。這一比例在廣東省僅為0.38%。政府不斷申明低收入群體住房面積要低于80平米。但2008年市場出售居民住房的平均面積為92平米,遠遠超過低收入住房的面積要求。
富人的貪婪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社會現在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社會。中國投資者對金錢的非理性追求在政府的默許下愈演愈烈:他們嫉妒心重,無比貪婪,投機性強。2007年中國股市泡沫破滅,崩盤,但這一教訓并未在樓市投機者中引起足夠重視。當“存銀行吃利息”的傳統理財方式無法滿足人們需求的時候,中國人開始瞄準樓市,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炒高了房價。樓市一旦崩盤,其嚴重后果遠大于股市崩盤。房地產行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2009年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8.7%。房地產與建筑行業每年為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超過10%。截至2008年年底,房地產行業為中國提供210萬個就業崗位。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需要開發一個綜合的商業化房屋租賃體系,改變傳統思維,經濟適用房不僅可以賣,還可以出租。為了規避腐敗,中央政府必須在地方政府落實相關經濟適用房項目時對其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督。我一直都支持根據房屋面積對不同的房產所有者采用累進稅制。房屋面積小于80平米的房主無需繳納房產稅,同時還可以享受較低的首付優惠,但那些擁有豪宅的戶主們則需根據各自的住房情況承擔相應的稅務及制約性房貸利率。但這些長效措施即使付諸實施,目前來看,恐怕為時已晚。如果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必然嚴重危害社會穩定和中國的發展前景。(作者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院長 姚樹潔 Shuijie Yao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