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30日評論版頭條:目前,澳大利亞新總理吉拉德已經接替“中國通”陸克文上任。作為澳大利亞首位女性總理,吉拉德將如何把握中澳關系的航向,成為雙方戰略界最為關心的問題。目前來看,我們可以謹慎樂觀地預測,中澳關系的“吉拉德”號將不會太偏離陸克文的航行路線。吉拉德將穩定務實推進中澳關系發展。也就是說,陸克文先生為推動中澳關系所作的努力并不會因為他的離職而成為遺產,反而將會成為吉拉德繼續推動中澳關系可自借鑒的寶貴資源。
首先,陸克文肯定中國的地區和國際貢獻,積極推動雙邊關系。2007年上臺之初,陸克文即將“全面融入亞洲”作為其對外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對于中國,他更是明確表示,要做“中西方橋梁”。首次出訪,陸克文選擇中國作為亞洲唯一的一站,在推動停滯已久的雙邊自貿協定上與中國領導人認真溝通,并積極尋求與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合作。國際金融危機之際,陸克文更是強調中國是澳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的“關鍵”,積極推動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發揮作用,如主張中國等外匯儲備豐富的國家向IMF增資的同時應獲得更大決策權,呼吁金融穩定論壇吸納我等新興經濟體參加等,并對中國在二十國集團、多哈回合談判、地區機制建設中扮演的積極角色給予充分肯定。
其次,陸克文堅持做中國“諍友”,努力尋求解決雙邊分歧之道。2008年陸克文首次訪華,在北大演講中首次提出要作中國“諍友”。他強調真正的友誼敢于說出不同意見、直言規勸,能夠就爭議問題進行有原則的對話。2009年迫于國內尤其是反對黨的壓力,中澳關系出現一些波折,在一些雙方比較敏感的問題上,如資源公司收購、“胡士泰”案、達賴喇嘛問題、熱比亞等問題上,出現立場分歧,中澳關系一度下滑。這種情況遠非兩國人民所期待,為此雙方領導人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協商。李克強副總理2009年底訪澳,國際媒體評論稱“中澳關系重回正軌”。經歷中澳關系的風雨之后,陸克文總理今年4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表演講,再提“諍友觀”,表示澳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尤其是領土完整,但同時也要代表本國民意,再次展示了其要在中澳關系上有所作為的決心。近期,習近平副主席訪澳時,將中澳全面合作關系視作“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發展階段國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典范”,更被國際輿論認為“準確描繪了當前兩國的關系,堅定了中澳發展的信心”。
第三,陸克文成立“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加強雙方學術交流,培育澳大利亞新一代中國通,發展新的中國觀。陸認為,世界對中國在未來將要、能夠或必須扮演什么角色充滿興趣,而這需要對中國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即不再拘泥于對中國過去的研究,而是更加強調積極融入當代中國。今年4月,澳政府投資5300萬澳元(約3.35億人民幣)成立的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即著力于此。該中心匯集了一批全澳頂尖的中國問題專家。該中心旨在為澳、中以及其他國家提供交流平臺,以實現跨學科、跨領域乃至跨國的全方位對華研究。在中心成立后的第三天,中心的主要人員就啟程訪問中國。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也高度重視該中心,在其訪澳行程中,專門設立為中心贈書的一個環節,希望該中心能為雙方的相互理解發揮重要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中心更像一個為雙方尤其是澳方培養新一代“中國通”,孕育澳大利亞新的中國觀的搖籃。中心負責人曾在與中國同行的討論中說,中心在推進中澳關系的過程中將發揮“起承轉合”和“繼往開來”的作用。
最后,吉拉德總理將繼續穩健務實地推進中澳關系。與陸克文相比,吉拉德并不太為中國人熟悉,但她卻早已是澳政壇名將。律師出身的吉拉德,今年49歲,年富力強。2006年成為陸克文在工黨內的副手。在接替陸克文出任總理之前,吉拉德已成為澳大利亞行政職位最高的女性,出任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就業和勞資關系部長、社會包容部長。與陸克文相比,吉拉德的脾氣秉性和政策傾向似乎更適合做溝通協調工作。陸克文也稱其將來會成為一位“出色的”總理。在對華關系上,吉拉德雖然不是“中國通”,但相信陸克文提出的諍友觀,中澳雙方為解決矛盾分歧所形成的諒解、共識和機制,以及旨在培育新一代中國通和新的中國觀的研究中心,都將為吉拉德號的航行帶來便利之處。(作者 郭春梅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