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19日報道:很多人都期望閑置的家用物品可以發揮余熱,這樣的愿望使得轉讓二手貨的在線網絡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現在已經有850萬人參與其中。
你將如何處置還有很長使用壽命的閑置物品呢?
A)把它們送給朋友; B)用于網上出售 ;C)把它們丟進垃圾桶
Hayley Robinson和她的丈夫是從英國移居到北京的移民,他們想把自己家用來給孩子洗尿布的洗衣干衣機轉讓出去,原因是他們現在選擇給孩子使用一次性尿布。他們登陸了號召給予閑置物品更長久生命的Freecycle Beijing(自由循環在北京)網絡社區,把它轉讓給陌生人。
“我們以前從 Freecycle中得到過閑置物品,所以我們認為把自己的不用的物品回饋給 Freecycle社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30歲的 Robinson在電子郵件中說。現在她正在帶著她8個月大的寶寶在英國度假。
Freecycle Beijing(自由循環在北京)網站,從2006年底開始興起,現在已經有了1000多名注冊會員。雅虎網頁中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在網絡上提供各種各樣的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比如編織雜志、跑步機、母乳喂養專用枕頭、 iPhone (蘋果公司的智能型手機)、甚至一只喜歡被人撫愛頭部的寵物兔。
由于Freecycle中的物品是雙向流動的,網站上密布著“求轉讓”的帖子,其中大部分的是想要二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一些會員卻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廣泛地為中國的慈善機構募集物品。
“去年,我們為孤兒院募集到了數量眾多的捐贈物品,以至于孤兒院方面要求我們停止繼續帶來物品,因為他們已經沒有空間可以盛放這些物品了,”來自于美國的Malaz Asashhatap說,他已經從 Freecycle Beijing的用戶中為孩子們募集到了衣服、書籍、蔬果、玩具、鞋子等。
Freecycle Network(自由循環網站) 起源于美國。它于2003年5月在 亞利桑那州的Tuczon被創辦。關于這一網站的起源,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35歲的年輕人,想要轉讓自己的床,卻發現當地的舊貨店不愿意接收,原因是擔心床上可能有跳蚤。
“剛開始我有一些疑惑,但是后來我試圖讓我的朋友相信,應該會有人愿意去使用它,因為這真是一張很不錯的床。”Deron Beal,這一非盈利組織的創始人在郵件中說道,“直到我意識到除了去借一輛卡車把床拖到垃圾場以外別無選擇時,我才察覺這個世界中有些事情是存在問題的。”
所以,Beal開始著手制作一個有30到40個好友的網站,并且開始發布轉讓床的消息。這一網站現在已經在全球100多個城市擁有了850萬用戶,經營近5000個在線社區,包括一些中國的城市,比如北京和香港。
Freecycle稱其用戶每天將900噸物品從垃圾場中解救出來,并且2010年通過網站交換的物品,如果將它們裝在垃圾車里,其高度是喜馬拉雅山的13倍多。再次利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忽視“3R”中的一“R”的現象,回收利用過程中的“3R”是指節能、再循環、再利用(Reduce, Reuse and Recycle)。Beal說,98%的廢物都來源于制造過程,這就意味著:即使我們所有的消費者回收了100%的物品并且沒有絲毫浪費,這98%的浪費卻仍然存在,并沒有改觀。“因此,當你交換出一個舊沙發時,你不僅僅減少了垃圾場中45.5千克的重量,你同時還節約了用于制造新沙發的1噸來自自然界的原材料。”他說,“如果我們消費者開始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思考,生產者也將逐漸開始節約原材料,我們將會起到積極的改變作用。”
據達爾文研究所的環境研究報告顯示:北京擁有20萬人口,每天產生18,000噸垃圾。達爾文研究所是北京的一個回收顯示器的非政府機構。關于顯示器的循環利用,只有四分之一的被回收,其余的都在垃圾場結束了生命。夫妻廖宏斌和鐘杰是另外兩個幫助閑置物品逃離死于垃圾場厄運的人士。他們在五道營胡同經營一家叫“改變”的商店,在這里人們可以交易二手物品。
這個20平方米的商店,每一個角落都滿滿當當地塞滿了大小物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圣誕老人的工作室,如果他只派送二手物品。
“送給父親黑色的公文包是不錯的選擇吧?為母親獻上的幾何印花圍巾如何呢?”你幾乎可以想象圣誕老人的思維過程。半透明的iPod(蘋果公司的隨身多媒體播放設備)是給大哥的理想禮物,小妹妹的最愛是閃閃發光的銀耳環。噢,對了,電動榨汁機是正是祖父和祖母的必需品。”也有一些物品的未來歸屬是不確定的,比如,讓人想起阿拉丁的魔燈的銀質插座,產于90年代的卷發烘干機,或者一個以錨為造型的餐廳。
通過IT工程師培訓的35歲吉林人廖宏斌卻提醒人們不要過快地做出判斷。“對于一個人是垃圾的物品對于另一個人可能就是寶藏。”他重復這句格言。
13個月以前,很少有人猜到一個用于舊物交換的店可以在中央商業區賺到與雷鬼酒吧一樣多的錢。這個酒吧是這對夫妻之前的商業投資,其建筑去年已經被拆除了。“我們從客戶支付的現金中賺錢”廖說,舊物交換店具有的一個巨大的吸引力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你下一步會發現什么。”“改變”幾乎擁有所有小于微波爐的物品,除了衣服、鞋子、化妝品、杯子和眼鏡、舊家用電器、食品和飲料以及價格難以確定的奢侈品。帶走比他們帶來的物品價格低的舊物的顧客將會被給予一張信用卡,用于下次光臨該店,而其他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店里用現金支付,就像其他的商店一樣。
夫妻倆經營舊貨交換商店并不是出于強烈的環保意識,而是因為他們需要擺脫他們舊酒吧的物品。現在,他們自己也正在使用越來越多的二手物品,并且廖宏斌也成為了一個歡迎被模仿的企業家。“許多提出創意商業理念的人都害怕被復制,”他說,“但是我們卻說‘我們歡迎被復制’。每一個大院,每一個居委會都應該有一個舊物交換店。”
似乎是印證了他的先見之明,最近的一個明媚的周四下午,四個來自天津的大學生結伴走進廖宏斌的店,要求他傳授經營舊物交換店的生意經。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syxj.com.cn/metro/2011-07/19/content_1293652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外籍記者 Tiffany Tan 編譯 趙楠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