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25日報道:王巍在他名為“我為什么狩獵”的講座中剛剛提出了一個觀點——狩獵是一種可持續的保護動物的手段——就遭到了在場聽眾,特別是媒體記者們的轟炸。
“所謂的保護都是借口!”
“所以你是說殺死動物是為了保護它們?”
觀眾中不斷有人大聲提出這樣的質疑。
王巍把頭緩緩向椅背仰去。這位49歲,有著25年運動狩獵經驗的男人沒有再做更多的解釋,只是露出了一絲苦笑。
不管他解釋多少,如何解釋,大多數人依然強烈譴責可能再次開放的國際狩獵。一些網民甚至在王巍的微博上直呼他為“賣國賊”。
“他們真的應該多了解一些關于運動狩獵的基本常識,以及什么叫做可持續的保護,再來抨擊這項運動。”王巍說道。
這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始于今年8月初,在一組專家通過了7名美國人到青海獵取9只巖羊和7只藏原羚的申請之后。
國家林業局會在9月2日前作出最終的決定,也許這將是中國時隔五年后首次向外國獵手敞開大門。
2006年,國家林業局公開拍賣狩獵指標,引起公眾強烈反對,國際狩獵自此暫停。
7位申請者中的4位是通過王巍的北京正安國際旅行社遞交的申請。他的公司通常抽取狩獵總花費10%-15%作為傭金。如果申請通過,青海都蘭國際狩獵場的巖羊和藏原羚將被獵殺。
近期,本報記者幾次試圖聯絡該狩獵場,均以失敗告終。狩獵場官方網站上只有一個位于西寧的代理商的電話,其中一名李姓工作人員三次在記者剛剛表明采訪要求后就掛斷了電話。
“狩獵場的日子不好過啊”,另一個不愿提供姓名的工作人員在電話中提到,“他們已經很久沒有任何客戶了。”
王巍說,現在對狩獵場來說是一個敏感時期,外人很難直接聯系到他們。網上公布的信息多為旅行社的聯絡方式。“在國際狩獵被暫停的五年里,他們過得非常艱難。”
他說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狩獵場,但是這其中有多少是規范經營的就不知道了。
“都蘭過去是一個樣板,無論從管理上來說還是從效益上來說,但是即使是這個樣板,也早已不能自給自足。”
據《世界博覽》雜志2009年報道,都蘭國際狩獵場在1988年到2006年間通過國際狩獵項目獲利200萬美元,但是停止狩獵2年以后,它的債務就高達300萬元人民幣(469,000美元)。
一個神秘的項目
公眾對于中國的狩獵場知之甚少,包括它們的所有權。
例如,都蘭國內狩獵公司和都蘭國際狩獵公司均出現在狩獵場的官方網站上,兩者均在2008年“經國家林業局和地方政府批準”后成立,但是沒有其他信息被公布。并且沒有任何官員愿意回答相關問題。
種種神秘以及透明度的缺乏更加重了公眾對于運動狩獵項目的不信任。
70家動物保護組織于8月13日向國家林業局提交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表達了他們獲知國際狩獵可能會重啟后的“極大憤怒”,并聯合要求停止推進該項活動。
他們還要求政府公開中國所有狩獵場的運營現狀,每天被獵取的動物種類和數量,狩獵場的利潤以及這些利潤是如何分配并最終使用的。
這封信至今還沒有收到公開回復。
然而,都蘭狩獵場的羅姓工作人員在最近湖南衛視的采訪中表示,獵場已向野生動物管理部門申請了今年的狩獵指標,包括國際和國內獵手,共計520只巖羊和53只藏原羚。
“獵場現在共有42,620只巖羊和1525只藏原羚”,他在這個電話采訪中說道,但沒有解釋這些數據是如何得出的。
用數據說話
在理查德·哈里斯教授看來,這些數據“背后并沒有很強的支持,也并不能作為獵場管理的基礎”。哈里斯博士是美國蒙大拿大學野生動物保護專業的教授,他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一直在中國西部從事研究。
他建議,任何形式的狩獵額度“都應該以會受到打獵活動影響的種群數量為基礎進行測算”。“就算那里有4萬頭巖羊,問題是,獵人只能夠在有限的地點見到它們。動物們可不會組成一大群一起活動。”
2008年春天,哈里斯教授和他的隊友們在都蘭國際狩獵場中獵人可以到達的區域進行了實地計數考察,共觀測到6,392- 6,688頭巖羊,以及205 只盤羊, 55 只白唇鹿,23 只馬鹿,和沒有計數的藏原羚。
該考察一共在布爾汗布達山區域進行了16天,都蘭獵場的所有國際狩獵活動都在這一區域進行。都蘭全縣土地面積53000平方公里,這一區域約占1/3。
哈里斯教授并不認為這一觀測結果可以被擴展適用于整個獵場,但是他認為,即便是以觀測所得的小范圍數據作為標準,都蘭獵場也足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安全、可持續以及環保的狩獵活動。
“現實中,每年并不會有520名獵手到都蘭去打獵。最忙的時候也比這少得多,大概60到70個。那里并沒有足夠的人手、設施和時間去接待那么多的獵手。”
資金充足?
在支持狩獵的聲音中,有一種是“以狩獵所得資助野生動物保護”。哈里斯教授看來,這一想法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在中國,首先“要使在目前情況下流向中央和省、自治區級的資金被有效分配到縣一級”。
西寧一家旅行社在網站上列出了到都蘭打獵的價格:用5天打一只巖羊共需要48,980元,而一只藏原羚則需要35,800元。
在2002年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哈里斯教授分析了在1998到2000年間,國際狩獵者到甘肅省阿克塞州獵殺盤羊所付費用的流向。他總結道,縣級的野生動物保護站只能在這一項目中得到“剛剛足以填補狩獵服務的開支”,而無力進一步投入到動物保護中。
反對派
由于缺少關于狩獵場以及國際狩獵的官方聲音和清晰的數據,公眾似乎形成了一邊倒的態勢。
新浪微博的一項調查顯示,97%的網友強烈反對開放國際狩獵,動物保護組織的態度也是如此。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負責人馮永峰說,當中國的野生資源退化的如此嚴重時,他不得不懷疑政府和這些專家們想要重啟國際狩獵的動機。
“他們是真的想保護這些動物呢還是想以此為名獲得經濟利益呢?”
其他動保組織液紛紛指出這項活動只能滿足富人的獵奇心理,并且“沒有多少錢能真正流向當地并用于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
并且他們認為盡管中國缺乏動物保護的資金,向國際獵手出售野生動物會很大程度的損害中國的國家形象。
“國際狩獵的重新開放可能會向公眾,特別是孩子,傳達這樣一種觀念,野生動物是可以被獵殺的。”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中國區項目負責人華寧說道。
沒有保障
正安國際旅行社的王巍則表示,完全禁止狩獵并不能保證青海的野生動物就能無憂無慮地生活,“當地人總要想辦法謀生,而其他利用自然資源的方法會對環境產生更大的干擾。”
他指的大多數人想到的用來替代國際狩獵的項目——生態旅游。
都蘭國際狩獵場位于海拔3000-5000米,當地居民多為蒙古族和藏族。獵手或其他外來人若想進入獵場,需要靠能涉水的越野車,并且要再海拔4500米的地方露營,至少兩天才有可能看到巖羊。
王巍認為,并非所有的旅行者都能承受這樣強度的“旅游”,并且大批旅行者的到來必將伴隨著用水、房屋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對環境的影響更加嚴重。
至于飽受爭議的另一方面——申請者的外國國籍,王巍說并不是中國人打不起獵,像此前媒體報道的那樣。
“中國的獵手是不愿意為一個獵物付那么多錢的,他們更感興趣的是野豬、野雞這樣常見的獵物。”
“質變”
哈里斯教授認為,中國已經準備好接受國際獵手了。
“國際狩獵的規模當然不可能大到足以支撐一個省的野生動物保護,更別說整個中國了。政府必須是這項事業的主導。但是在某些獵手可以進入的區域,他們所帶來的資金可以為當地的動物保護帶來質變,”他說道。
“我希望中國能改革國際狩獵系統,以便讓縣一級的管理者和當地居民有動力去更好的保護當地的自然資源。”
中國國際狩獵發展簡史
據哈里斯介紹,中國的第一個國際狩獵場建于1984年,最大、最活躍的一家青海的都蘭獵場建于1985年,甘肅省的狩獵場于20世紀80年代末建成。
1985年到2000年之間,國際獵手合法地在都蘭獵場獵得412只巖羊,158只藏原羚,12只馬鹿,10只白唇鹿以及5只盤羊。這一比例在之后的六年間也沒有變化,哈里斯教授在2008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
一切都在2006年發生了改變。8月份,一則拍賣珍惜野生動物狩獵權的廣告出現在成都的一家報紙上,而此前,對于狩獵權的分配公眾是不知情的。廣告是黑龍江的一家拍賣公司受國家林業局的委托刊登的。
成都當地的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報道,很快便引來了全國媒體的關注。無論是平面媒體還是網絡,公眾的反對聲響成一片,質疑的焦點也從最初的拍賣事件發展到了對運動狩獵項目本身的批判。
四天后,國家政府宣布此次拍賣“暫停”。
然而,這一暫停后拍賣就再也沒有開始過。同時迫于輿論壓力,海外獵手的申請也再沒有被通過過。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syxj.com.cn/kindle/2011-08/25/content_1318954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王巖 武文聰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