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電影的創作呈現出一股蓬勃向上發展的趨勢,但這種局面很快結束,電影界發生的巨大震動就是1951年對影片《武訓傳》的批判,電影批評被直接發展為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當年沒有任何電影投拍,電影產量嚴重下降。從這個時候起,成長的創傷一直伴隨著新中國電影風雨兼程的發展歷史。
《武訓傳》取材于中國近代史上的真實人物——以“行乞辦學,讓百姓讀書”的武訓的經歷,講述了作為一個曾受過不識字的痛苦和創傷的武訓,為了讓窮人的孩子都能讀書識字,免受有錢人的欺壓,決心行乞興學。經過30年的乞討,他積累了一些錢,陸續辦起了3所義學,而自己仍然乞討過活,直至死去。
這是一個感人肺腑且讓導演孫瑜念念不忘的電影題材。1948年1月電影劇本成稿,當年夏便開始在中國電影制片廠投拍,后轉昆侖公司攝制,到1950年年底拍完,前后歷時六七年之久!孫瑜通過影片關注并速寫一個人的戰爭,并進而去關注更廣闊的人生與更廣闊的世界,關注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共同的問題、遭際與命運。由于影片的拍攝實際上跨越了新舊中國兩個時代,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最終完成的影片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注入了“階級斗爭”的觀念。但從整體上看,《武訓傳》仍然是一部敘事完整,具有深刻內涵和強烈感染力的優秀之作,劇作和導演手法顯示了當時中國電影在藝術上的日漸成熟。
《武訓傳》演員陣容龐大,趙丹、吳茵、張翼、周伯勛、蔣天流都參加了。這是著名演員趙丹在新中國成立后主演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其代表作之一。看過電影《武訓傳》的人,對趙丹的高度激情和出神入化的表演都贊不絕口,稱武訓是其演得最好的角色。他演的武訓,含淚微笑著默然跪勸小學生不要作賭徒;在牌坊下堅決不領皇帝賞穿的“黃馬褂”……趙丹以精湛的演技,亦莊亦諧、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訓這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歷史人物,堪稱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銀幕角色之一。
《武訓傳》推向市場后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影片在上海首映時,反響熱烈。在京、津公映,受到普遍好評,報刊連續發表肯定和贊揚該片的評論文章有40多篇,還被評為當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
然而,在《武訓傳》短暫的放映盛事之后,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應當重視〈武訓傳〉的討論》,新中國電影史上展開了第一場對電影的大規模的批判。以康生等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為撈取政治資本為影片羅織了種種罪名,《武訓傳》的討論嚴重地混淆了思想藝術和政治問題的界限,變成了全國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續一年多,波及到文學界、史學界,各種批判文章數以百計。批判運動像晴天里突如其來的一場冰雹,砸在了孫瑜、趙丹和一些受電影牽連的人,為窮孩子辦學的武訓成了大地主、大流氓,《武訓傳》也被禁止上映,成為新中國首部禁片。直到1985年,影片才基本得到平反。
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批判運動給新中國的電影藝術創作的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1951年全國電影生產基本停頓。據統計,1950年,我國拍攝國產故事片29部,1951年僅有1部。1951年至1955年4年中,共計拍攝了16部。
編輯:肖亭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