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12月7日,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生物技術分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領銜、華南理工大學主要參與的合作研究論文《構建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在論文中,我國科研人員闡述了在人類基因組研究中的重大進展——發現人類基因組中存在著種群特異甚至個體獨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并首次提出了“人類泛基因組”的概念。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羅銳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分別是華南理工大學在讀大三和大四的本科生,同屬華南理工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學生。
“一個小小的創新班,短短的數月,這些同學就已在國際頂尖科研舞臺上嶄露頭角,更有3位學生的論文登上國際頂級學術雜志,實在令人鼓舞?!边@一消息立即成為了互聯網上不少論壇的議論熱點。而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羅銳邦則自豪地對記者說:“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彼蛴浾咄嘎?,還有兩篇重量級文章已經進入審稿階段。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有關負責人楊國華表示,創新班成果顯著,但要各高校開放思想、真正推行并不容易,目前國內大學只有華南理工大學等少數高校在本科階段與華大基因合作設立了創新班。
《構建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全球率先通過新全基因組組裝方法對多個人類個體基因組進行拼接,對人類參考基因組序列進行補充,以充分的分析指出了人類基因組中存在“有或無”型的基因變異,從而首次提出了“人類泛基因組”的概念,即人類群體基因序列的總和。在論文同行匿名審稿過程中,一名科學家給出了以下評價:“這是一篇激動人心,發人深思,嚴謹清晰的文章,除了對新序列的檢出和分類,這篇文章還通過使用相當有趣的獨創的分析方法使我們對這些新序列中所能展示的種群多樣性和進化保守性有了更深的認識?!?/p>
據悉,《自然》、《科學》雜志是科學界的權威雜志,國內一直將能在該兩種刊物上發表文章作為評價科研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由于該刊物審核嚴格,每年國內能在兩種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不超過10篇。
而這一重大的優秀成果出自華大基因的基因組計劃研究團隊,團隊的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最年輕的便是目前在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讀三年級的20歲本科生羅銳邦——該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華南理工大學校長李元元告訴記者,本科生論文登上國際著名科學期刊,對于華南理工而言并非偶然事件。2008年,該校2名2004級應屆本科畢業生參加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炎黃一號”基因組研究,做出貢獻,成為以封面文章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論文作者。今年8月,創新班的另一名本科生邵浩靖在《科學》(Science)雜志署名發表了名為《40個基因組的重測序揭示了蠶的馴化事件及馴化相關基因》的論文。
牽手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組建的“基因組科學創新班”,是華南理工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一次創新。創新班學生從相關學院、專業三年級全日制本科生中選拔。學生前五個學期在學校完成學業,后三個學期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學業。學校根據學生所屬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專業培養要求,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計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選派具有一定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的專家,以兼職形式進行創新班專業課程教學,并擔任學生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創新班嘗試改變以往的學生考核辦法,推動學分互換,從而解決了最初頗為頭痛的學生學籍管理問題。
楊國華說,進入創新班的學生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創造性很強,求知欲很強,對于喜歡的知識能夠非??炭嗟劂@研。他們很快適應了這種當前大學教育中絕無僅有的學習、研究和工作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金鑫、羅銳邦說,在實際科研中帶著問題和興趣查閱書籍自學,“在這種模式下不但能用比在學校更短的時間、更高的效率掌握所需的基礎知識,而且能更多地接觸前沿領域,增長更多的一線實戰經驗,從而更快地成長起來?!?/p>
華南理工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小寧說,華大研究院的團隊運營風格是“英雄不論出處”,就算是低年級本科生,只要具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就能直接參與重大科研計劃。短短一個多月內,創新班中已經有數人全面參與到“國際千人基因組”“人全基因組甲基化”“中國丹麥糖尿病研究”“歐盟中國人腸道元(宏)基因組”“973水稻種質資源重測序”“973蠶的遺傳多態性”等數個重大科研項目中,進入了華大基因研究院所定義的“核心科研團隊”,匯成了新的動力。
據悉,華南理工近年建立的各類科學創新班,橫跨生物、化學、數理、計算機、軟件等十幾個學科門類,規模近300人。這些創新班與普通學生最大的不同在于課程體系和考核體系設置上的差異。學校通過為創新班學生配備的導師引導學生提早走進學術課題走進實驗室的方式引領學生盡早邁入學術殿堂,學生可以通過在導師項目中的表現而獲得學分和成績。個性化的教育使得常人眼里的“壞孩子”在華南理工搖身一變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偏才”、“怪才”??鐚I、跨學科知識的學習更是使得這批創新班學生比起同年級學生明顯高出一籌的綜合能力。
校長李元元說:“理念上的思想解放比操作層面上的創新更有意義?!比A南理工正在積極探索這種打破傳統培養模式,與頂尖科研機構合作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新形式,同時也在進一步探索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運行機制。他認為,這種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模式。開展產學研一體化的多模式合作辦學有利于學校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養的創新性,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華南理工大學開展教學改革、推進教育創新的努力方向和主要內容之一。學校每年投入100萬元專項資金,立項支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華南理工學子多次在國內外眾多學術科技競賽中奏響名堂,不少“娃娃兵”逐步成長為創新精英,而華南理工對學生科技創新的重視和投入也是國內少見的。2002年,為了大力扶持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研究項目,華南理工啟動“百步梯攀登計劃”由學校財政每年撥出100萬元支持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自2004年起,學校每年又再投入200萬元經費,啟動了面向廣大本科生的“學生研究計劃”(SRP)。據初步統計,華南理工累計為大學生課外實踐創新提供科研經費超過1500萬元,資助超過5000個項目,平均每3個在校學生就有1人參與了課外實踐創新。
在華南理工,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科研基地全部對本科生開放,校內30多個、校外330多個學生實驗創新基地為學生們實踐能力的鍛煉、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平臺;學校更每年投入1000萬用于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完善科學機制體系。
來源: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