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階梯電價,必然會導致漲價嗎?
吉林長春市民蓋勇范說,現在城市居民家庭大多有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基本家電,不可能像趙本山小品里說的只有一件家用電器——手電筒。一臺冰箱每天就得1度電,一個月是30度電,再用上洗衣機、電飯煲、微波爐之類的電器,不知不覺就超過了110度電,“按發改委的方案,假設將第一檔電量定在110度,肯定要比現在多交電費了。”
湖南長沙經營小超市的李先生跟記者算了筆賬:由于家庭收入一般,他們家老中青三代一直擠在一套房子里住,用電量也比一般家庭多些,每個月都在250—300度之間。“無論執行征求意見的哪一個方案,我們肯定在第一檔電量涵蓋的70%或80%家庭之外,生活負擔肯定要加重了。”李先生說。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此次出臺階梯電價政策時機并不合適。為啥這么說?現在國家鼓勵新能源車尤其電動車發展,如果電價提高,那么電動車的普及就有問題;國家擴大內需,實行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電價高了,農民所享受的那么一點家電補貼又被掏出來了。
“說居民用電價格一直很低,多年沒做調整,那么通貨緊縮時怎么不調整?當前好多領域都在漲價,通脹預期趨強,何必非在此時湊熱鬧,這不是在加劇通脹預期嗎?”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說。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少巖并不反對實行階梯電價,他認為發電是有成本的,煤價在上升,出于補償成本的需要,提升電價也有其必要。“但是,如果細讀發改委提供的兩個指導方案,卻有變相普漲之嫌,沒有對用電少的實施降價,只有對用電多的漲價。”孫少巖說,只見“劫富”沒有“濟貧”,這是打著“階梯電價”的幌子實施漲價,其正當性與合理性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