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征奢侈稅或可調節社會分配不公
【新聞背景】
在日本,如果人們在餐館吃飯超過一定標準后必須交奢侈稅,以避免人們大吃大喝,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正是這種小處著眼,細節入手的國民素養在一定程度上鑄造了今天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個人的實際收入與生活消費相比并不高,而且一般人收入高低差別也不太大,這是因為政府以稅收的形式將相當多的個人收入轉化為社會公有的結果。
據了解,奢侈稅和奢侈品消費稅作為政府調節生產消費和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手段,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美國規定,對價格超過3萬美元的汽車加征10%的奢侈品稅。瑞典的消費稅一般是20%至25%左右,對政府不鼓勵消費的一些商品,如奢侈品等,稅后價格可能翻幾番。而臺灣近期提出開征奢侈稅的動議,稅收項目包括名車、豪宅、珠寶等,預計今年底前提出法案。
點評:
潘慶林(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僑聯副主席):“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眼下,國人普遍追求“吃”的奢侈,“用”的奢侈,“送”的奢侈,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開征奢侈品稅和奢侈稅也許是合理調控消費的好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公。因此對某些奢侈的消費予以征稅,作為合理引導消費,間接調節收入分配的一種手段,對培養國民素質作用甚大。
劉桓(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奢侈品的品種很多,針對特殊品種消費進行抑制,既有對奢侈品征稅的因素,也有環保要求等其他因素。比如對高檔汽車,我國現在已通過好幾個方面征稅,如車購稅、消費稅等,再加上油費上漲,可以說這幾個方面決定了汽車消費意愿。因此,目前還不構成出臺新稅種的充分條件。對奢侈品稅的征收應該慎重。對奢侈品征稅主要就是對國外奢侈品牌征稅,容易引起貿易糾紛。建議不如以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的名義征收環境稅。如對高能耗、高油耗的汽車征收環境稅,同時注意對國內商品、國外商品要一視同仁。
過度包裝與低碳消費理念格格不入
【新聞背景】
家住上海某地的張奶奶收到親友送來的一盒保健食品,這是一個包裝極為精致的木盒,盒面上有24K鍍金的“雙龍戲珠”圖案,打開木盒一看,里面是用紅絲綢纏著的一瓶小小燕窩,凈重只有180克。張奶奶怎么也想不通,她認為包裝稍微好一點,送人有點面子未嘗不可,但是小小的一瓶保健食品包裝既大又豪華,實在沒必要。令人尷尬的是,這木盒上的24K鍍金不可能像其他首飾那樣戴在身上,放在家里又占地方,只能把它扔了。
截至2009年,我國包裝企業已經超過了25000家,年產量約3000多萬噸。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介紹說:“整個包裝行業的平均回收率僅為20%。每年因為包裝廢棄物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可利用而未利用的廢棄資源價值達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