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波說,隧道開通后會給王朗帶來更多的游客,因為從隧道出來以后距保護區只有兩公里。在他看來,游客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旅游做的好的地方,保護做的肯定很差。”他告訴記者,“有人提出保護與發展綜合利用,這個不好綜合。旅游只要一做起來肯定是強勢。保護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而旅游全是產出。”
旅游第一,保護第二
為了保護大熊貓和森林生態系統,1978年,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然而,根據上一次普查得出的結果,九寨溝已經只剩下兩只熊貓了。林業專家把熊貓在該地區的消亡歸咎于旅游的發展。據了解,今年九寨溝要完成210萬人次的游客接待指標。
范志勇說,在最近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九寨溝的一名工作人員向他抱怨,在九寨溝談熊貓保護,根本沒人重視,也沒人關心。
“這話的意思我完全能理解,”范志勇說。“并不是這些做保護的人不愿意做,而是他們在保護區地位低,根本輪不上說話。有誰是把熊貓保護作為旅游開發的終極目標呢?
游客迅速增長,保護壓力很大
類似的故事也在其他一些保護區上演著。
從九寨溝開車兩個半小時,就可以抵達黃龍。2010年,黃龍共接待游客111萬人次,今年阿壩州給它下達了160萬的指標。在七月份這樣的旅游旺季,月底那幾天黃龍平均每天接待1萬多人。
景區的游人中心附近有兩家賓館,共有151間標間、7間套房。再往山下走一點,一家五星級飯店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很快就要開張。
正在修建和計劃修建中的還有鐵路、高速公路、隧道和一座新機場。這些基礎建設完成后,從四川各大城市到黃龍及其周邊保護區的路程將大大縮短。
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趙壽春說,現在交通、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基本上建的差不多了,下一步的打算主要還是放在游客人次上。據他估計,到“十二五”末,黃龍的游客量將達到260萬人次。
“這么大的客流增長對保護有很大的壓力,”他說。按照阿壩州提出的要求,管理人員會擴大黃龍景區的容量,像丹云峽、牟尼溝都是擴容的一個方向。
管理部門之間利益沖突
范志勇表示,對黃龍來說,旅游的繁榮卻有可能意味著熊貓數量的減少。這次全國幾個主要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王朗進行試點調查,黃龍沒有接到通知,也沒有派人參加。
有關專家認為,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反映了我國體制上的問題。正如范志勇所說:“如果一個地方是唐僧肉的話,誰都想上去咬一口。”他告訴記者,九寨溝至少掛了一個風景名勝區的牌子,一個國家旅游局的牌子,還有一個自然保護區的牌子。不同的管理部門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視線、目的和目標,同時經營管理一塊土地,其經營管理理念很可能是沖突的。
對于那些既想保護熊貓又想發展旅游的自然保護區,專家建議有關管理者選擇三五只熊貓,給它們帶上無形的GPS定位項圈,由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掌握它們的位置以后,帶領十位游客徒步三四個小時,過去看五分鐘,然后撤退。
通過限定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可以觀看什么動物,并且嚴格限制人數,保護區可以把人對動物的干擾降到最低,同時又能獲得一定的收益。
“自然保護也好,環境保護也好,都涉及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問題。”范志勇說:“中央政府應該承擔起責任,為這塊土地考慮最長久的發展和保護規劃,不能把責任推卸掉。一任縣政府往往只關心三五年做了什么政績,讓它來考慮這個縣、這個區域乃至這個國家幾十年幾百年的發展規劃,那是不現實的。”
他強調:“在中國,我們要完成國土資源的劃分。哪些地方是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發展的,哪些是留給子孫后代發展的,哪些是留給動物的,哪些是留給植物的。如果不完成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從中央到地方有五級政府,誰都可以打著政府的名義,打著人民的名義,為了當代人的利益犧牲后代的利益,犧牲其他生物的利益。”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syxj.com.cn/cndy/2011-08/26/content_1319457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