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份以來,內黃縣緊緊抓住國內陶瓷產業轉移的機遇,堅持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服務環境第一招商,僅用了一年半時間,就引進了投資50億元、建設50條生產線的陶瓷項目,20條生產線已建成投產,30條生產線正在緊張施工建設。50條生產線全部建成達產后,新增工業增加值50億元,全縣生產總值將達到200多億元,比現在翻一番,一座綿延四公里的現代化工業新城正在沙堿薄地上快速崛起。在2011年2月18日全省重點項目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工作會上,內黃縣陶瓷產業集聚區榮膺“2010年度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榮譽稱號。
2011年1月6日,省委書記盧展工冒著嚴寒,深入內黃縣視察指導工作。當他看到一條條宛如長龍一公里長的現代化廠房,并不是福建原來二三百米長、小作坊式的生產車間,生產現場沒有見到那種塵土飛揚、汗流浹背、滿臉污垢的情況,而是每條線的所有工序都由近千個電機和傳動軸完成,現代化水平很高,車間干凈、明亮,生產環境很好,非常高興地說:“發展決定民生。內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搞起了一個真正意義的產業集聚區,解決了幾萬人的就業問題,既解決了民生問題,又解決了發展問題。你們抓住了機遇!希望你們繼續努力,把陶瓷產業做大做強。”
發展背景
一是加快內黃發展的迫切要求。內黃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地上無山、地下無礦,除了農業、林業外,其他均在全省100名以后,縣財政收入不足億元。2009年年初,市委書記張廣智到內黃調研,明確提出“現在國內陶瓷產業將重新布局,內黃工業發展要以陶瓷產業為突破口,你們書記、縣長一人留在家里,一人出去住到廠家去招商,干成一件大事就行。”為此,內黃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對外堅持大員上陣,書記、縣長親上招商第一線;對內優化發展環境,著力打造招商平臺,強力實施陶瓷產業招商。
二是有外地成功的實踐經驗。遼寧法庫8年前與內黃經濟狀況相近,自2002年發展陶瓷產業以來,已引進138家陶瓷及配套企業,2008年實現工業增加值86億元,相當于內黃縣2008年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達到了7.8億元,是內黃的6倍,陶瓷產業成為拉動法庫經濟騰飛的“發動機”和“助推器”。廣東佛山現有陶瓷工業企業366家,2007年工業總產值614億元,僅陶瓷產品出口總值就達到14.9億美元,被譽為“中國陶瓷名都”。外地成功實踐證明,發展陶瓷產業,不僅可以振興地方工業,還可以拉動商貿、物流、餐飲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經濟,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三是有符合陶瓷產業發展的良好條件。2009年,陶瓷產業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第三次戰略布局,中部地區成為陶瓷企業競爭的重點。內黃縣地處中原,三條高速、六條省道貫穿縣境,交通十分便利;周邊地區粘土、長石、石英砂巖等陶瓷生產原材料供給充足,加之內黃地勢平坦,沙、堿等貧瘠土地較多,有利于陶瓷產業規模化發展。發展陶瓷產業既符合內黃實際,也符合投資商的要求,成為政企雙方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