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允許失敗的行業為什么敢用年輕人
“在80年代后期,就已經意識到人才斷層的問題。”陳學釧回憶,那個時候,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已經70多歲。
從那時起,相關單位開始采取措施。
1983年大學畢業后,陳學釧進入航天一院工作,4年后,考取研究生。1990年畢業再次進入航天一院工作,親歷那一時間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正是五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干事的時候,當時中國航天的型號任務也不像現在這么多,崗位有限,論業績、論經驗,剛畢業的大學生肯定不如前輩?!标悓W釧回憶,就是在那樣一種情況下,要求對有培養潛質的年輕人破格使用,對有些項目,甚至規定,35歲以下的年輕人必須占到總人數的10%~15%。同時,薪酬向一線傾斜,并配發科技骨干津貼、科技創新獎等獎金。
媒體所稱的“航天少帥”,大多是在那個時期進入航天事業的。
很多方法至今仍在沿用,現在的獎金跟當時也不可同日而語。配合職能部門,該公司團委也著力推進青年人才戰略,優化青年成長環境、搭建青年成長成才綠色通道、實施青年職業生涯導航等措施。但航天事業、尤其是載人航天任務的特殊性在于,對失敗零容忍。如何起用年輕人?
現任航天一院一部11室主任的張旭輝2000年研究生畢業,當年8月,張旭輝就到發射場參與了神舟二號的發射,當時有老同志帶著;2002年,張旭輝便獨立去發射場執行神舟三號發射的相關任務。
“一個人去不代表一個人的工作結果,他的背后有整個工程組的專業支持。”張旭輝說,哪怕是在平時,每一個設計方案都要經過層層審核把關。“設計文件出組前要技術交流一次,重大技術方案必須要技術審理一次,此外,還有審查、評審等環節。”張旭輝現在成為領導,體會到了把關的壓力。
“我們干航天的,經過一次實際飛行過程,得到的鍛煉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旦參加任務,就不是一個專業在參與,能有機會看到各個部分怎么協調匹配工作的?!蓖鯙楫厴I入職當年,就在老同志的帶領下,參加神舟七號的飛控任務。
天上不允許失敗,那么就在地面給年輕人創造一個可以失敗的機會。在航天一院,很多研究室力推模擬論證工作,鍛煉新進員工的總體意識,允許走彎路,但要找到原因;在航天五院,虛擬設計、地面仿真實驗、合練等,給年輕人在參與重大工程任務前,創造了允許失敗的機會。
2010年參加工作的張偉是飛船總體設計人員。剛工作就參加五院組織的合練,此后,參加神舟八號、天宮一號的發射任務?!澳菚r已經很熟練了,發射神舟九號的時候就開始帶人了。”李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