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怎樣在短時間內上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制導彈的不如賣雞蛋的。”陳學釧對此記憶深刻:“我1983年本科畢業的時候,同學互送祝福是希望能當上科學家,到1990年研究生畢業的時候,變成希望能當上大老板。”
那時盛行下海潮,加上一些外企進駐國內,本土企業的薪酬完全沒有競爭力,“當時差距差不多是10倍。”陳學釧回憶,那幾年,新進的年輕人,經過一段時間,只有1/3的人能留下來。
進入新世紀之后,情況發生了逆轉,尤其是近些年。
2009年新成立的載人航天總體部的壯大,是年輕人大量涌入航天領域的一個縮影。當年8月22日,以前負責總體共作的人員被抽調出來組建總體部,162人的隊伍,平均年齡為35歲,不到3年的時間,現在這支隊伍已經變成392人,平均年齡為31歲。
“2009年,我們去復旦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院校開宣講會,五六百人的教室坐得滿滿的,門外還有很多學生。”李杰說,學校老師都感到震驚。
在航天一院,面臨同樣的情況,每年一個單位就要招上百人。“以前幾年打一發,現在一年打十幾發。”王亞軍認為,能留住年輕人的關鍵,也是因為平臺多了。
“短時間內,人員大量增加,必須在短時間內上崗,有些東西是需要積累的。”王亞軍回憶,怎么辦,自己編寫設計師手冊、靶場工作手冊、做模板,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設計模板的過程都是年輕人參與的,實際上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經驗的總結。
陳學釧稱這些為航天特有的知識管理平臺,在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載體。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年輕人并不是從頭開始。”
航天用人模式可否復制
航天用人模式可否復制,所有采訪對象對此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理念是可以復制的。做人才培養、滿足任務需求,必須在人才培養上挑戰自己,善于改變自己。”王亞軍說,火箭發射單位保交付、保成功的壓力非常大,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也要鼓勵年輕人創新,一方面是留住人才的舉措,另一方面,也是為日后做積累。
李杰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有時候要放手給年輕人平臺,像我們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都可以放手,還有什么不可以放手的,關鍵是事先的工作和保障要做充分。”李杰說,在平時工作中,個人允許失敗,但是團隊不允許失敗,有的崗位設一崗、二崗、三崗,通過制度設計、工作流程進行互相監督,干之前,一定會有一些推演。“成長更多的是團隊的成長,而不單單是某個人的成長。”
“航天這塊有一個很好的‘嚴慎細實’的作風,一到這個單位后,大家都認真、規范、嚴格地來做事情。”陳學釧認為,一個單位的文化氛圍也是影響年輕人的重要途徑。
采訪中記者發現,對于培養年輕人,航天科技集團無非是在傳承、創新、文化氛圍營造上盡到了最大努力,才有了如今的人才井噴現象。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表示:“面對機遇和成績,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還只是航天大國,而不是航天強國,與航天強國之間還存在差距,我們要從航天大國轉變成航天強國,還要經歷更多的艱辛,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對更多的挫折。差距既是對年輕人的嚴峻挑戰,也是鍛煉年輕人的重要歷程,更是激發潛能的難得機會。”(記者崔玉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