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也往往有一個讓父母擔心的共同愛好。
盧馭龍,“中國達人秀”那位表演電流纏身的 “90后科學狂人”,曾是科創論壇“高壓電與強磁”版的版主。
7歲時,他發現醫院門口殘留在紅綠瓶罐中的液體,居然能讓地面冒白煙。他找來最厲害的兩種液體,混為一瓶,放入褲袋,到家后發現口袋被完全腐蝕,大腿至今仍有一片傷痕。
于是,盧馭龍和幾乎所有記者接觸過的科創人一樣,熱衷于化學實驗,搜索化學配方。他在家中的實驗室,被父母“摧毀”了20多次。終于初三那年,他炸傷自己,縫了400多針。在被炸傷失去意識之前,他做了3件事,看了一眼被炸斷的半只手掌;按住了流血的大腿血管;躺平,看星星。
那時的盧馭龍想,如果自己還能活下來,就要做個循規蹈矩的年輕人。
記者接觸到不少科技迷,雖然如今專攻無線電、電子、計算機編程,或是攝影,但他們都承認,都有過制備、試驗“含能材料”的經歷。
看起來,幾乎在所難免,每位熱衷化學實驗的學生,都差不多是這樣。
爆破專家惜才!讓學校不要開除胡振宇,“這孩子聰明,是個好苗子,好好培養”
應該禁止業余人士研制“含能材料”嗎?
科創論壇的管理者意識到愛好的弊端,在2008年底于論壇內頒布了《特種科技愛好名錄》,這是國內第一個“特種科技愛好”管理規章。它分了3類,將化學戰劑、炸藥、原子核反應、精神控制藥物、發射類武器等開發、制備、試驗、收藏都歸為甲類,火箭的制造與發射也在其中。當然,《名錄》實際的約束效果,非常有限。
而胡振宇給記者看他寫的一篇文章,呼吁善待業余愛好者的“激情”。
他們認為,“含能材料”不等同于“危險品”,它容易發展出新型燃料,業余探空火箭技術的發展能帶動新型燃料及一系列電子設備的發展。
記者知道的是,美國著名航天公司之一的spaceX,其從事技術和測試的是那些穿T恤和牛仔褲的年輕人,公司的首席測試工程師年僅23歲,他們中不少人,原本只是業余科技愛好者。
記者還知道這樣一件往事——
胡振宇在初中接觸到化學實驗,就一發不可收,在操場做了次“新型含能材料試驗”。說是試驗,在學校師生看來,就是炸了顆大炸藥包,沖擊波震得玻璃直晃。
公安局不敢碰,請來了當地的爆破專家,收走妥善處理。
而這位爆破專家,惜才!讓學校不要開除胡振宇,“這孩子聰明,是個好苗子,要留在學校好好培養”。
后來,該專家還將胡振宇推薦給南京理工大學火炸藥和爆破方面的導師,后者一度想要招胡振宇做自己的研究生。
然而,很少有業余科技迷,能遇上自己的伯樂。
若不是胡振宇的網球特長加分,他可能考不上任何一所大學。
中學生愛好科技,最好的結果,只代表著“小發明獎”、“科技創新大賽”以及“高考加分”而已。
這種狀況,某種程度造成我國科技愛好者群體的“非主流”狀態。
但這個群體,正日益壯大。他們是網絡化時代產生的人才。過去的民間業余科技愛好者,難有這樣便捷的途徑相互交流、討論、獲取前沿知識和各種裝備。而今,網絡給予了他們自學成才的土壤和便利。他們有極明顯的共同點,動手能力強之外,非常愛玩,與其說他們熱愛科技,不如說,他們愛“玩科技”。他們的創新活力,在玩中競相迸發。
他們缺的是:成熟監管之下的良好氛圍,可控平臺之上的發展空間。
2010年,吳兆 剛入大學時,在國外的科技愛好者論壇發帖,網友看到來自中國的網絡地址,驚訝不已。
吳兆羨慕英美的科技愛好者論壇:“滿是嚴肅的技術貼,他們熱衷于對新成果的積極思考和討論,而我們的科技論壇大多停留在‘玩’的層面。”
中國科技迷更羨慕的是,英美一些科技愛好者論壇都會成立相關的俱樂部,或是和相關科技協會掛鉤,由企業贊助運營,一些愛好者通過申請和登記,甚至能借用專業火箭發射場發射火箭。
今年1月,科創論壇探空火箭課題組曾應邀去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向探空火箭專家,詳細介紹了當時發射失敗的“萬戶一號”火箭的設計經驗和成果。
但這樣的良性交流,目前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