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內陸港以九大戰略“給力”陜西外向型經濟
貫通歐亞 影響世界 建立歐亞經濟發展新秩序
在過去的五千年中,無論是羅馬和馬其頓王國,或者是奧斯曼帝國和蒙古汗國的興起,戰爭成為各個部族部落乃至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主導因素。但在公元前一世紀,一條以和平、探索、友誼為基調的國際貿易物流大通道被打通,它就是始自長安的絲綢之路。
但是,隨著藍色海洋文明時代的崛起,世界各地區格局的逐漸變化,使各地區經濟、文化等社會要素逐漸借鑒融合發展,曾經繁榮的古絲路如今已經逐漸模糊。隨之古絲路沿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束縛,如何解決新歐亞大陸橋沿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成為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
2011年,在陜西省開放型經濟工作大會上,陜西省省長趙正永提出要“彎道超車”,在穩定投資、擴大內需的同時,努力推動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尤其“要進一步加快運輸、物流、通關等設施建設,盡可能降低企業的流通成本”。
2011年9月24日,在陜西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大會后不久,陜西省政府、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西安市政府、歐亞經濟論壇執委辦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西安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共同主辦了“2011 新筑歐亞大陸橋”活動在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啟動。
此次活動以公鐵兩路并進的形式,旨在深入探索新歐亞大陸橋大通關模式,實地踏勘歐亞大陸橋沿線地區國際貿易、國際物流發展的瓶頸和障礙,為國家進一步擴大歐亞的市場開放,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改善通關條件,創造更加穩定透明和可預見的市場環境,促進國際區域合作奠定良好實際素材基礎,通過與沿橋各國、地區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陜西、西安的區位優勢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的交通樞紐節點作用,提高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安綜合保稅區面向歐亞大陸橋經濟帶的服務能力做出積極探索,促進重新構筑歐亞大陸橋沿線經濟發展的新秩序,推動我國與歐亞國家的合作發展,實現新跨越。
活動的成功舉辦大大的提升了西安國際港務區在國際國內的聲譽。對于西安國際港務區而言更成功地促進了西安港與天水、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對話與合作;與霍爾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口岸締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在阿拉木圖、伊斯坦布爾和鹿特丹等沿橋城市進行了宣傳推介活動,設立了西安國際港務區辦事處,可謂成果豐富。
“西安國際內陸港在利用外資、對外貿易和對外合作三個方面的重要表現充分證明了陜西省、西安市發展決策的正確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研究員魏際剛看來,未來中國必然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的物流業、服務業要面臨兩大歷史性的任務,一是中國從第二大經濟體向第一大經濟體轉變的歷史任務,二是從第一大經濟體向第一大經濟強國的轉變,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物流業的全速發展,發揚中國低成本要素的優勢,改變流通過高的劣勢,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流通大國向流通強國轉變。
“由此看,陜西積極探索打造國際內陸港,無疑是深刻的把握了時代背景,把握了世界未來發展一大趨勢。”魏際剛如是說。
2011年7月30日,國內國際三百余位物流行業領袖聚集西安國際港務區,共同簽署了《中國內陸港發展西安倡議》,這也是我國首個有關國際內陸港發展倡議書,主要內容包括:倡議各級政府、社會各界關注國際內陸港的創新發展,為國際內陸港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氛圍和政策支持;倡議沿海港口、沿邊口岸、各類物流園區與國際內陸港的強化戰略合作與業務合作,形成溝通全國、聯通世界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倡議沿海港口、沿邊口岸、各類物流園區、各類外向型企業加強與國際內陸港之間的協作,利用多式聯運體系,減少進出口中轉環節、加快通關速度,踐行大通關模式;倡議廣大西部地區尤其是新歐亞大陸橋沿線經濟中心城市積極實踐與探索,建設國際內陸港,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倡議加強對國際內陸港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為國際、國家制定出相應的國際內陸港公約、公路運輸通則等提供支撐,形成國際法則和慣例,推進國際內陸港納入國際貿易規則體系。
倡議書的簽署、發布將更好地推進國際內陸港建設發展,更好地發揮西安國際內陸港的示范效應,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使西安在國際內陸港發展模式上的積極探索更廣泛地成為更多內陸城市的經驗。
至此,一個同時面向東西方向的陜西開放型經濟格局依稀可見。
來源:西部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