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優秀師資力量的砝碼,除了呼吁還要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思維
俞敏洪同意馬敏的說法,為解決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均衡問題,政府投了很多錢,但是沒抓住要點,“一個學校真正好,好就好在老師。優秀老師在哪里,優秀學生就在哪里。”
然而,把好老師從城里“趕”到農村并非易事。
有一次,俞敏洪到美國一個“鳥不拉屎”的偏遠地區,發現當地一小學,總共就200個學生,卻有兩個哈佛畢業的老師在那里教書。在中國,從北大畢業跑到邊遠地區,在農村小學蹲著,一教一輩子的優秀教師,“有,但很少”。
不過,這并非是個無解的難題。俞敏洪認為“癥結”還是出在“錢”上,即使在美國偏遠地區,老師的房子跟城里沒有兩樣,生活條件依然很好,然而在中國,一到農村,“水沒了”、“房子沒了”、“工資也沒了”。
“現在中國經濟當頭,屁股決定腦袋,哪兒工資高,決定了老師的屁股往哪兒挪。”俞敏洪認為,除了輿論上的呼吁,關鍵還是要通過中央強有力的政策,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思維,讓教育資源向農村分散。
他做過一個嘗試。新東方在偏遠地區有六七所希望小學,其中兩所希望小學的老師每年都能得到3000元補助,條件就是“待在學校”,“就是這每年多出的3000塊錢為孩子們‘留’住了老師。”
在舟山縣的一個山頂上,坐落著一所小學,從山下到山上,開車不過半小時路程,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山上是農村,山下是城市,老師們都不愿意“上山”、“進村”,怎么辦?俞敏洪說其實很簡單,還是要靠價格杠桿來起作用,“只要山上的老師工資比山下老師工資一年多上3000塊錢,那些老師就全部待在山上不下來了”。
“不過這3000塊錢得由政府出。”俞敏洪說。
3月24日,教育部針對“農村窮孩子上名校人數要增一成”的目標對外公布了三項舉措,包括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農村學生單獨招生以及實施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三者不過是在教育公平出口處的三只“火把”,讓人看著閃光卻未必真的溫暖,而基礎教育問題“治本”的火焰并未點燃。
令人欣慰的是,在此前的全國兩會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強調“10%”這個數字的同時,還提到了另一句話,即“要加大農村貧困地區薄弱學校改造的力度”。(記者 邱晨輝 實習生 馬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