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方厝城發現西晉古墓葬 專家稱是晉溫麻縣治的佐證
溫麻船屯是福建官辦造船廠之始,奠定福建航海事業
古縣村村民的說法倒不是無據可查,東南快報記者從《福建省志(船舶工業志)》中了解到,春秋時代,福建先民和百越族在與江海險灘的搏斗中,練成了“善于用舟”的特長。戰國末期,閩越族已能制造木板船,為福建早期的造船和航運業奠定了基礎,但航運技術不高,船舶設備十分簡陋,尚處于初創階段。西漢時代,福建與中原王朝交往增多,在造船方面有了飛躍的進步,閩越國的舟船已能用于海上作戰。
三國時期,孫吳出于國防和航海事業的需要,十分重視造船。吳國因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境內多山,盛產造船用木材,且富有造船技術傳統,于建衡元年(269年),在建安郡所屬侯官縣附近,置“典船校尉”,都尉營設在福州開元寺東直巷,號船塢,這是福建官辦造船廠之始。當時東直巷還是個河口港灣,自然條件十分有利于造船,遂成為孫吳在福建造船的中心基地之一。由于古時從閩江口至浙江甌江流域溫州一帶的沿海地區,統稱“溫麻”地,故此造船基地亦稱“溫麻船屯”。
溫麻船屯地域分布較廣,實力較強,且接近海邊,更有利于建造海船。孫吳先后設置的典船校尉和溫麻船屯,在數十年間造了大量船舶,為發展福建航海事業奠立了物質基礎。
西晉咸寧六年(280年),孫吳為西晉所滅,晉朝仍保持典船校尉和溫麻船屯舊制。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今福州),設立溫麻縣。吳國遺下為數眾多的造船工匠和屯兵被留駐于原地定居下來。這一措置,為福州和閩東一帶發展民間造船業保存了一定的技術力量,對東晉南北朝時期福建民間造船業進步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溫麻船屯)這是有記載的福建官辦造船廠之始。”原福建文史館館長盧美松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