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江南魚米之鄉,如今滿眼是干涸的魚塘和干裂的稻田。
持續數月的罕見干旱,讓有“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之稱的湖北荊州市水產業遭受重創,約150萬畝水產養殖水面受災,占了全部放養水面的近七成。大旱面前,以湖為家、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如何生活?記者來到荊州展開調查。
“沒有水,魚苗蟹苗都死光了”
5月28日,荊州市監利縣福田寺鎮漁民劉巨庭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帶記者到他家去采訪。一個半小時后,劉巨庭停下腳步,指著遠處的一條船說:“那就是我的家了。”
放眼望去,洪湖已幾近水洼,像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沼澤。劉巨庭的船家就泊在他們祖祖輩輩苦心經營的福田寺鎮洪湖養殖場。里面橫七豎八地“趴”著數十艘擱淺的漁船。
自去年冬天以來,我國第7大淡水湖泊洪湖降水量僅有歷史同期的四分之一,尤其是4月中旬至今,洪湖所在的洪湖市和監利縣連續一個多月無透雨,江河水位降至歷史最低,水產業遭受重創。就在一個月前,以湖為家的漁民因斷水斷糧,不得已被轉移到了岸邊臨時的救災點。
“我在洪湖生活了快50年,平生還是頭一次見到湖底。之前都是坐水上快艇,一趟只用10多分鐘,現在要走1到2個小時。監利縣境內的洪湖已經干了,洪湖市那邊由于地勢低,還有條不足半米深的水道,如果再干旱下去,洪湖也就徹底干了。”
沿途,記者看到大量的荷葉和水草因暴曬而枯萎。淤泥中不時散發出腐爛的惡臭。有不少漁民挽著褲腿在湖里撈死魚蝦,加工成粉末做飼料和肥料以減少損失。
劉巨庭說,這里曾住著100多口人。船房里面設有廚房,家用電器也都有。大旱發生后,漁民生活越來越艱難。“生活物資運不進來,加上飲水困難,漁民只能上岸投親靠友。繼續留在湖里的,政府給每人補助了200元。”
據了解,福田寺鎮漁場已有6艘船擱淺在暴露的湖灘上,時間一長就攔腰折斷了。每艘船大約6萬元,僅此一項就損失30多萬元。
但最讓劉巨庭痛心的還是湖里放養的螃蟹和魚蝦,如今都已經死光了,讓他血本無歸。
“今年借貸投入了150萬,沒想到旱情這么嚴重。一直盼著下雨再養大一點可以賣個好價錢,結果盼不到雨,沒有水,魚苗蟹苗都死光了。”
記者從當地水產部門了解到,像福田寺鎮這樣的專業養殖場,監利縣一共有四家,涉及漁民323戶,共1294人。有些漁民在魚蟹旱死之后就改養小龍蝦。小龍蝦生存能力非常強,沒想到水位一降再降,龍蝦苗也旱死了。
據荊州市水產局局長肖家浩介紹,六七月份原本是小龍蝦集中上市的季節,而如今小龍蝦大面積減產,已減產2萬噸。
在荊州市荊州區一些小餐館里,去年每鍋只賣60元的小龍蝦,如今價格飆升到了90元左右。“現在貨源緊,能進到貨就不錯了,還得托熟人,但說實話,因為水少了,龍蝦個頭都比較小,味道也就不如以前了。”一位在荊州區老南門開店的歐陽老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