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劑勾兌幾成餐飲行規 消費領域“李鬼”多
用粉劑沖泡勾兌的僅僅是肯德基和味千拉面?“中國網事”記者調查了解到,養生濃湯乃至飲料用粉劑和濃縮劑勾兌,幾乎已成“潛規則”。
一位就職于某知名餐飲企業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坦承,火鍋濃湯往往都是用湯包勾兌水而成的,與消費者在家自己用高湯調料做,“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比如賣得最好、廣告做得最兇的雞湯,就是一包500g的濃湯湯包加上好幾十斤的水勾兌而成的,有的時候甚至用半包湯包兌了水就拿去賣掉了。”
而消費領域“李鬼”們的技倆,更是層出不窮。
伎倆一:虛假宣傳。從將國內產家具運到保稅區“一日游”之后就將產地注明為國外的達芬奇,到以純豬骨熬制的湯底湯料為賣點其實卻是濃縮液勾兌而成、鈣質含量宣傳誤差高達幾十倍的味千拉面,虛假宣傳的“浮夸病”屢見不鮮。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夸張乃至“擦邊球式”的廣告除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更是已經形成了一種誘導性消費的模式,導致全社會對強烈刺激的追求。
伎倆二:以次充好。長期以來,以次充好被認為是小店、小企業的“專利”,消費者甚至往往愿意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名牌產品”,然而無論是曾經榮膺“免檢產品”實際卻銷售三聚氰胺奶的三鹿乳業,還是被揭露在制造過程中存在嚴重違規問題的錦湖輪胎,無疑都給消費者敲響了警鐘。
網友“多多001”說:“這其中折射出的,一方面是人們消費心態上的問題,認為貴的就是好的,也不會為了一件小小的產品去和商家爭個明白;另一方面則是監管部門力度不強,缺乏行業標準、片面寄希望于品牌的‘道德血液’,消費者維權困難的現狀反映。”
伎倆三:內外有別的歧視性政策。從全球召回“忽略”中國的“豐田召回門”到自恃強勢、退貨流程復雜苛刻的“寶潔漱口水召回門”,中國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在“召回維權”已經成為消費者維權重要陣地的今天,中國市場作為全球市場資源的“高地”,不應成為消費維權的“洼地”。
一些網友認為,全球召回卻唯獨忽視中國市場,凸現了中國消費者在權益保護方面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也指出,寶潔公司召回問題漱口水退款流程“過于復雜”,這種自恃強勢、輕視消費者的做法要不得。
伎倆四:價格欺詐。繼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因“陰陽價簽”后,上海置地廣場又被曝出存在虛構原價等行為。
杭州浙元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軼群認為,這背后是國內相關法律法規缺失、配套處罰措施不完善,讓一些企業鉆了法律的空子。另一方面,由于企業違法成本低,處罰僅僅是九牛一毛,不能很好地起到懲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