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炘煬接受采訪

張炘煬一家三口

張炘煬小時候
中央電視臺《看見》節目2011年10月16日播出《長大要成人》,以下為節目實錄:
【演播室】:十六歲的孩子大多還在讀高二,張炘煬已經是北航的博士,從他十歲讀大學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跡,天才,也一直遇到很多疑問憂慮和困惑,六年前,我們曾經紀錄過這個家庭的生活,也一直在關切這個孩子的成長。
【畫面】2006年,剛從高考考場里出來,被人群包圍,被眾媒體包圍。
【解說】這是2006年,年僅十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2008年他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今年9月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畫面】字幕:博士開學第一天。
【解說】一眼看去,張炘煬與16歲的同齡人沒什么兩樣,身高已經1米78,他已經脫去了稚氣,在北航校園中顯得并不突兀,博士期間他選擇了“基礎數學”作為研究方向。是導師今年招的唯一的博士生,導師認為張炘煬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
記者:那你怎么不像別的人那樣記筆記呢?
張炘煬:記筆記還不如記腦記。
記者:很多人都覺得非常多和龐雜的公式和定理,這個能放腦子能記得住嗎?
張炘煬:當然能記得住
記者:那為什么大家還都在記筆記。
張炘煬:也許是他們喜歡練字,也許是他們不喜歡動腦。
【解說】這個言語間不掩飾驕傲的孩子,一直有特立獨行的一面,13歲那年,在數學分析的第一堂課上,老師帶領同學感受數學之美,講到著名的歐拉公式時,張炘煬發現,他之前所學的不相關的公式全都由此關聯起來,他起立鼓掌。
張炘煬:當時就是全教室嘩然,然后同學們都用一種鄙視的目光來看著我。
記者:你是被什么觸動了嗎?
張炘煬:感覺就是數學之中還有許多就是我還沒有發現的規律在內。
記者:那你當時為什么要用鼓掌這種方式來表達?
張炘煬:至少是真性情。
【紀實】10歲的時候,張炘揚說自己“我最佩服的人是張炘揚,因為我覺得張炘揚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解說】在很多人看來,這可能是一句有點孩子氣的話,但這種長期的自我要求,對張炘煬來說真實地滲透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里。
【紀實】(10歲時,張炘揚剛進大學時)
張炘煬:這宿舍比較差。
張父:比哪個啊。
張炘煬:我指的是這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要差。反正我就是想必須要住在高檔的地方,否則我就不滿意。
張父:你看這不得了,要這么一報道學院就不要你了。你愿意上哪上去就上哪上去,全國也沒人要你。
張炘煬:沒人要就沒人要!
字幕(6年后)
【紀實】跟張炘揚的朋友座談(自信,孩子氣)
張炘煬:我就是要當王者,要不然的話,你就沒有地位可以講。
記者:你們為什么都笑了。
張炘煬的朋友:因為平常的人根本就不會像他有那種所謂的王者的那種信念,但是并不是說每個人都沒有地位。
記者:這話你能聽進去嗎?
張炘煬和朋友同時說:這話我覺得他是在安慰自己。
張炘煬朋友2:我知道他要說什么。他的臺詞都被我學會了。
張炘煬朋友1:我們平時想的都是要過的好點,他想的是過的最好。
記者:你這個天大的夢想,假如你做不到呢?
張炘煬: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親一定會非常失望。
記者:我為什么覺得你的這種笑當中好像有一種說好吧,那是他的事兒,
張炘煬:你說有一定道理。
記者:你指什么呢?
張炘煬:(他)首先創造出一個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實際的夢想,然后強加到我頭上。
(紅燈籠搖下至兒時照片,疊兒時陽光下奔跑)
【解說】從小到大,張炘揚深受父親的影響。小時候,張炘煬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兩歲半時,就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他4歲讀小學一年級,6歲升入五年級;9歲直接上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