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標準定低了?還是檢測有漏洞?
4000多次的抽檢,為何還是往往堵不住乳制品的質量問題?業內人士認為,部分標準落后、被一些企業尋著漏洞,是導致乳制品質量問題的重要原因。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說,我國對乳品檢測標準中的部分指標,與發達國家標準相比顯得寬泛。以原料奶為例,國際標準中會有“體細胞”標準,是判斷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而我國標準中沒有這一項目。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說,生鮮乳國標的調整容易被認為是對落后生產方式的妥協,這一方面造成國外乳制品可以在我國“橫行霸道”,另一方面讓符合國標的乳制品難以“走出國門”。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認為,國內生鮮乳的部分標準比國外要低,僅僅達到國標是不夠的。很多企業在奶源充足時,就按高標準收奶;奶源不足時,就按國標收奶,這樣導致一些奶質較低的乳制品也能在市面上流通。
與此同時,標準執行不嚴、有隨意性,導致一些企業學會了應付抽檢。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缺乏監督,一些企業在收奶過程中通過“稀釋”的辦法,讓不合格的原奶進入產品鏈。例如,曾經就有違規的企業發現奶農的原奶抗生素指標超標,就壓價收購,然后將這些奶混入工廠,一稀釋就達標了。
一些駐場檢測人員沒有恪盡職守。業內人士反映,在一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遇到駐場的質檢人員,該質檢人員表示,自己并不對出庫單等材料上的簽名負責任,“只是走個程序而已”。
“4000多次抽檢,不能解決質量問題,說明監管環節存在漏洞?!辈苊魇钦f,近幾年發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問題大多出在前一階段,即飼料到奶源這一產業鏈如果監管不加強,后一階段就算加大抽檢力度,也會防不勝防。